本報記者 毛藝融
深交所受理創業板首家未盈利企業IPO申請。
6月27日,深交所官網顯示,深圳大普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普微”)作為首個未盈利企業首發申請獲深交所受理。
證監會主席吳清6月18日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宣布,證監會將在創業板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

圖片來源:深交所官網
首單案例獲受理
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
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落地之初,深交所就制定了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在創業板上市的標準及配套監管安排,為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預留了空間。后續,深交所發布《關于未盈利企業在創業板上市相關事宜的通知》,進一步明確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相關適用標準和行業范圍。
本次受理的企業大普微屬于具有表決權差異安排的未盈利企業,選擇了“預計市值不低于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5億元”的創業板上市標準。
申報稿顯示,大普微主要從事數據中心企業級固態硬盤(SSD)產品的研發和銷售,擁有自主研發主控芯片、固件算法和量產能力。報告期內,其搭載自研主控芯片的產品出貨比例達70%以上。
大普微本次擬募資金額為18.7785億元。申報稿顯示,本次發行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將按照輕重緩急順序投入以下項目:下一代主控芯片及企業級SSD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企業級SSD模組量產測試基地項目、補充流動資金等。

圖片來源:深交所官網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大普微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57億元、5.19億元、9.6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34億元、-6.17億元、-1.91億元。2024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8.73%,同時毛利轉正,虧損大幅收窄。公司預計2026年有望實現扭虧為盈。
企業級SSD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關鍵部件,在確保數據處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效性方面尤為重要。目前,大普微的產品主要應用于互聯網、云計算、通信運營商、AI模型訓練和推理等,下游客戶和最終使用方覆蓋國內頭部互聯網企業、服務器廠商、三大通信運營商、知名金融和電力企業等。同時,公司已實現對國外互聯網企業的批量銷售。
大普微最近三年累計研發費用為7.37億元,占累計營業收入的36.15%。同時,公司是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截至2024年底,擁有156項發明專利,承擔了2項國家級、4項省市級重大科研專項。公司本次IPO擬募集資金18.78億元,主要用于下一代主控芯片及企業級SSD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企業級SSD模組量產測試基地項目。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全球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家對于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是全球第二大企業級SSD市場,但目前主要市場份額仍被國外廠商占據。因此,國家對于打造國產企業級SSD自主可控產業生態的需求日益強烈,這不僅涉及供應鏈的安全,亦是推動國內存儲行業創新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此背景下,發揮資本市場功能精準“澆灌”,支持頭部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實現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能夠增強國內產業的競爭力,也有助于保障國家信息產業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
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業內人士表示,創業板未盈利企業上市對估值和營業收入有嚴格要求,旨在篩選符合“新質生產力”方向的優質創新企業,為優質創新企業提供IPO通道,突出科技屬性強、增長潛力高、市場前景廣等特征。這類企業由于將資源戰略性投入研發,雖然尚未盈利,但具有顯著的高成長性和長期價值。“鑒于創業板未盈利企業上市標準對估值和營業收入要求較高,預計不會出現IPO大規模擴容。”前述人士表示。
深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深交所嚴格落實創業板各套上市標準,為初盈利、未盈利企業提供更多包容性,支持優質創新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一是嚴守底線,強化監管。加強未盈利企業的審核把關,嚴格執行審核標準,嚴守財務真實性底線,嚴防“偽科技”,特別是壓實發行人和中介機構責任,督促其充分披露未盈利的影響因素及未來發展趨勢,充分論證持續經營能力、盈利預期情況等。
二是加強風險揭示和投資者保護。未盈利企業上市后,將在股票簡稱之后添加特別標識“U”,實現盈利前持續在公告文件顯著位置提示尚未盈利風險,定期披露尚未盈利的成因及影響、盈利預期實現情況等。
上述負責人還表示,將督促未盈利企業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按照規則要求,作出更嚴格的股份鎖定安排,以充分保護投資者利益。
“深交所將堅持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做好逆周期調節工作,更好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平衡發展。”該負責人說。
支持科技創新
創業板包容性改革加力推進
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內涌現出一批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技屬性突出的科技企業。這些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嶄露頭角,其中就包括不少創新屬性較強但尚未實現盈利的企業。
創業板作為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一直深入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歷經近十六年發展,已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場之一,培育了一批聚焦主業、堅守創新、業績優良的優質科技企業,板塊“優創新、高成長”屬性愈發鮮明。
截至目前,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已達1382家,總市值超13萬億元。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比分別接近九成和七成,板塊公司總體研發強度超5%,近半數公司在上市后營收翻番、市值翻番。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明顯,相關公司總市值超9萬億元,占比高達75%。
分析人士認為,創業板持續進行一系列貼近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特征的制度嘗試和創新,為打造具有獨特產業結構氣質的創新成長平臺夯實了制度基礎。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有助于進一步加大板塊對優質科技企業的包容性、適應性和精準支持力度,引導更多先進生產要素向科技領域聚集,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高水平循環。長期來看,這也有助于進一步改善市場結構,強化板塊特色屬性,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增強市場內在穩定性。
深市在更廣層面提升制度包容性、支持科技創新的積極信號也正持續釋放。據記者了解,深交所正在進一步深化創業板改革,支持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構建從“IP”到“IPO”再到上市后做優做強的全周期、接力式服務體系。
(編輯 喬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