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昌校宇
7月7日,滬深北交易所制定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正式實施。這一新規是落實新“國九條”和《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管理規定(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規定》)的重要舉措,旨在平衡市場效率與公平,引導程序化交易回歸流動性服務和價格發現的本源。
近年來,隨著新型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程序化交易已成為重要的交易方式,在提升市場活躍度和提高交易效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程序化交易特別是高頻交易也因技術、信息和速度優勢引發對市場公平性的討論。對此,相關規則的完善被提上日程。
新“國九條”明確提出,出臺程序化交易監管規定,加強對高頻量化交易監管;中國證監會發布的《管理規定》,對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監管作出總體性、框架性制度安排;此次實施的《實施細則》進一步細化規則,涵蓋異常交易監控、高頻交易差異化監管等。
對于市場較為關注的高頻交易認定標準,《實施細則》明確為“單賬戶每秒申報、撤單筆數合計最高達到300筆以上,或者單賬戶全日申報、撤單筆數合計最高達到20000筆以上”。此外,《實施細則》在異常交易認定方面進行了細化,明確了瞬時申報速率異常、頻繁瞬時撤單、頻繁拉抬打壓以及短時間大額成交四類異常交易行為的構成要件。
“自監管標準提出以來,市場各參與主體包括券商、算法交易提供商及量化私募機構等,普遍按照監管部門要求逐步完成合規調整,風控體系得到完善,交易系統也經歷了一定時間的磨合期。”因諾資產創始人、投資總監徐書楠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整體來看,新規對行業的影響較為有限。”徐書楠分析稱,主流機構的阿爾法策略換手率普遍處于合理水平,完全符合監管部門要求。僅有少數年化換手率超過200倍的高頻阿爾法策略或特定套利策略可能需要調整,但這類策略在行業中的占比極低,且已有足夠的調整空間。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多家頭部量化私募機構的印證,他們普遍表示已通過技術調整、策略優化等完成適配工作。
華南地區某百億元級量化私募機構工作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公司積極響應監管要求,嚴格落實《實施細則》的各項規定,通過持續優化交易行為和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切實履行市場參與者的責任擔當。”
另一家頭部量化私募機構合規部人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頭部機構憑借完善的風控體系和充足的技術儲備,展現出更強的合規適應能力。
《實施細則》的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程序化交易監管邁入精細化、制度化新階段。華北地區某頭部量化私募機構內部人士認為:“統一監管標準的建立,不僅為市場各參與主體提供了明確的合規指引,更為A股市場的穩健運行注入了新的活力。”
該內部人士同時表示,隨著新規的實施,“偽量化”等不規范操作模式將加速出清。在此過程中,真正具備專業投研能力和完善風控體系的優質機構將脫穎而出,成為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重要力量。
對于量化私募行業的發展方向,另一家華北地區百億元級量化私募機構產品部人員向《證券日報》表示:“機構未來比拼的不僅是超額收益,還包括客戶服務能力、產品創新能力及費后收益水平等。這種全方位的競爭將推動機構全面提升專業水平。此外,從發展趨勢看,行業將呈現四大特征:競爭加劇促使機構強化核心優勢、規模增長趨于平穩、收益來源更加多元、策略研發更重風控。”
上述頭部量化私募機構合規部人員坦言:“在新規對高頻交易實施嚴格監管的背景下,相關機構的策略研發重心將轉向中低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