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冷翠華
曾經的戈壁荒漠如今已變成藍色光伏板下野草豐茂、羊群悠然的美好畫卷,沿黃河而建的11座水電站,不僅將清潔能源送至千家萬戶,也守護著兩岸百姓的安寧……近日,《證券日報》記者在青海高原調研時了解到,險資正通過支持水電、光伏、風電等項目建設,串聯起生態保護、民生改善與區域發展的立體實踐。
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既是國家頂層設計的戰略指引,更是保險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必由之路。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如何將“長錢”輸送到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如何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向來是保險業關注的焦點。為此,記者前往青海多地調研,希望通過剖析中國人壽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樣本”,為其他保險機構服務實體經濟提供些許借鑒。
荒漠變綠洲的金融密碼
在海拔約3000米的青海共和光伏產業園內,青海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青海黃河公司”)建造的21座光伏電站一眼望不到邊際,猶如湛藍的海洋,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板下綠草如茵,羊群悠然覓食。這幅生機盎然的畫面,與十年前“風吹石頭跑”的塔拉灘荒漠形成鮮明對比。
這一轉變的背后,一方面得益于保險資金的長期賦能,另一方面是青海黃河公司與保險資金長達數年的耐心耕耘。
早在2017年,中國人壽系統便出資80億元投資電投黃河(嘉興)能源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債轉股基金,用于向青海黃河公司增資。2019年,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壽資產”)再次受托實施90億元青海黃河公司股權投資項目,為其穩健發展注入“長錢”動力。
曾經的荒漠現在何以變身為綠洲?青海黃河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道:“青海共和光伏產業園所在的塔拉灘屬于典型的高原大陸性干旱氣候,降水稀少且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光伏板鋪設起來,不僅能遮擋陽光,地表溫度也能降低2℃到3℃,風速降低50%,使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30%。再加上定期清洗光伏板的水滲入地下,形成了獨特的‘光伏綠洲’效應。”
不過,野草的盡情生長在解決土地荒漠化的同時,也帶來了火災隱患。為此,光伏園的工作人員將目光投向那些曾經被荒漠化困擾的牧羊人,他們在園區內加蓋了羊舍,一群群“光伏羊”在這里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還成了光伏園的除草“義工”,化解了植被過度生長帶來的火災風險,實現了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的雙贏。
險資“長錢”與青海黃河公司的深度合作,不僅滿足了清潔能源項目的資本需求,更通過“光伏產業+生態保護+生態農牧業”的創新模式,創造了“板上發電、板下牧羊”的循環經濟,實現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協同。
“保險資金投資收益和社會價值可以實現高度統一。事實上,類似青海共和光伏產業園這樣的項目還在更多地方發揮著‘造血’作用。”國壽資產副總裁趙暉表示。
1滴水發11次電
在距離青海共和光伏產業園約50公里之外,便是青海黃河公司旗下的龍羊峽水電站。置身龍羊峽水利樞紐觀景平臺,巨大的水庫水面上波光粼粼,黃河水正經水輪發電機完成能量轉換,最終緩緩流向峽谷深處。與此同時,險資活水也隨著兩岸高壓鐵塔的“嗡嗡”低鳴,從高原的溝壑深處輸送至尋常百姓家。
“水力發電依靠水的勢能和動能轉化為電能,不需要添加任何物質,是典型的清潔能源。”據青海黃河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司在黃河上游打造了11座梯級水電站,串聯起班多至青銅峽的“水電走廊”,黃河水在這條“水電走廊”上被梯級利用,因此可以做到“1滴水發11次電”。
“這種開發模式不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能資源,還通過水庫聯調,大大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并減輕下游防洪壓力,守護沿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人畜飲水安全。”上述工作人員表示。“保險資金帶給青海黃河公司的是持久穩健的經營。投資多年以來,中國人壽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也獲得了較為穩定的投資收益。”趙暉表示,保險資金具有規模大、期限長、來源穩定的特點,平均久期超過10年,這與水電項目20年至30年的回報周期高度匹配。國壽資產在進行投資時看重的不僅是經濟效益,還有這些項目帶來的長期社會價值。同時,對于股權投資項目,國壽資產積極探索“投后賦能”,以公司治理為抓手,深度參與標的公司關鍵經營決策,提升投后管理效能。
平衡收益與社會價值
從青海共和光伏產業園到龍羊峽水電站,險資的“護航”足跡不僅印證了綠色金融與生態產業的協同發展,更折射出保險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中的獨特定位。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國壽資產合并管理資產規模超6.3萬億元,其中近4萬億元投向實體經濟,2400億元聚焦社會民生領域。
中國人壽的實踐并非孤例,而是整個保險行業探索資金運用新范式的生動縮影。從全行業來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34.9萬億元。近年來,保險資金持續發揮規模大、期限長的資金優勢,通過債券、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持續服務實體經濟轉型發展,在促進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對外經貿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認為,保險資金在平衡收益性與社會性、融合金融屬性與實體經濟需求的過程中,已形成三大核心方法論。一是以“長錢長投”筑牢資產負債匹配的護城河。保險資金憑借“長周期、低波動”的特質,成為填補實體經濟長期資本缺口的關鍵力量。二是以“價值共生”重構長期投資的底層邏輯。在重大民生項目中,險資通過10年甚至20年的陪伴式投資,既分享了實體產業成長的紅利,又推動了生態修復與民生改善。三是以“戰略協同”激活服務國家戰略的乘數效應。保險資金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不僅為重大項目提供資本支撐,又通過市場化機制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當綠色理念從投資準則升華為行業共識,當“民生溫度”成為險資收益函數的關鍵變量,保險資金已成為實體經濟生態的“價值共建者”。這種以長期主義為底色、以國家戰略為坐標、以社會價值為考量的投資哲學,正是保險業踐行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深層密碼,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的典范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