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毛藝融
私有化已成為港股退市的重要路徑之一。Wind資訊數據顯示,按摘牌日期計,截至7月5日,年內港股退市公司數量達到30家,其中15家為私有化退市,數量與去年全年的私有化退市數量持平。
盡管港股市場整體流動性今年顯著改善,但小型股或微盤股的流動性仍十分受限。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7日收盤,港股市值在1億港元以下的公司共有474家。部分公司年內區間日均成交額較低,甚至不足10萬港元。
流動性不足、估值低迷及維持上市成本高等問題是港股公司選擇私有化退市的主因,疊加產業并購整合需求,部分港股公司以退為進,主動尋求私有化退市路徑。
一位跨境律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私有化退市有助于港股市場的結構優化,一些低流動性、低估值的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后,市場資源將更加集中于優質企業,提升市場整體質量,增強投資者對港股市場的信心。部分企業在私有化退市后,公司可優化治理結構、聚焦核心業務,并通過靈活的資本安排實現戰略轉型。這既反映了當前港股市場部分公司面臨的嚴峻挑戰,也體現了公司尋求靈活發展空間和股東實現價值變現的積極嘗試。
私有化案例
席卷多個領域
從行業來看,年內在港股市場私有化退市的企業涉及物流投資、軟件開發、服裝零售等多個領域。多數公司的私有化方案提供了高于市場價的溢價,以吸引股東接受要約。例如,安科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科系統”)每股現金支付1.10港元,較停牌前股價溢價約37.5%。
港股上市公司私有化路徑通常為要約收購、協議安排和吸收合并。若股東未在退市前完成交易,可通過私有化方案一次性獲得現金或股份補償。比如,安科系統的股東在6月10日公司完成退市后獲得現金補償。
值得注意的是,產業資本借機并購整合優質資產。例如,6月2日,粵豐環保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粵豐環保”)從港交所私有化退市。公告顯示,A股公司瀚藍環境的控股子公司瀚藍(香港)環境投資有限公司以約110億港元的對價取得粵豐環保約92.78%股份。瀚藍環境與粵豐環保均多年深耕節能環保領域,本次交易為行業頭部企業之間的產業并購,符合國家和行業戰略發展方向。
4月22日,中糧包裝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糧包裝”)正式從港交所退市。金屬包裝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奧瑞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對中糧包裝的自愿全面現金要約,交易對價合計60.66億港元。
匯生國際資本有限公司總裁黃立沖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以產業并購形式的私有化退市可促使市場資源向更有潛力和競爭力的公司集中,提高市場整體質量和效率。
7月4日,ESRGroupLimited(以下簡稱“ESR”)從港交所退市后,正式成為一家私人控股實體。據悉,本次私有化對ESR的整體股權估值為552億港元,ESR去年11月29日停牌前的總市值約為485億港元,私有化溢價約13.6%。
ESR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順利完成私有化,推動公司戰略轉型進程的加速,業務結構更為精簡,將專注于核心的物流和數據中心業務領域,為資本合作伙伴和客戶創造長期價值。
部分公司流動性低迷
上市成本高
部分港股公司私有化退市乃是無奈之舉,由于股票流動性低,股東難以在場內拋售,私有化退市為公司股東提供變現退出的機會。
文旅巨頭復星旅游文化今年3月19日正式揮別港股市場。公告顯示,公司股價最終報7.75港元,較停牌前一個交易日溢價超過1倍,總市值約96.47億港元。公司公告提到,長期以來,股份的交易流動性極低。私有化計劃為計劃股東提供一個立即將其投資變現的機會,并可將接受該計劃的所得款項重新配置到其他投資機會中。
融信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7月份在港股上市,今年3月18日退市,退市前股價為0.6港元每股,較發行價下跌約87.7%,總市值從24.25億港元縮水至約3.05億港元。“私有化預期也將減少與維持公司的上市地位及遵守監管規定有關的行政成本及管理資源,同時可增強集團的靈活性,以實現長期商業發展。”公司表示。
此外,維持上市公司地位也需要高額成本。據廣發證券測算,根據港交所官網披露的上市階梯式收費規則,市值在1億港元至50億港元的主板上市公司,收取首次上市費15萬港元至60萬港元,每年收取上市年費14.5萬至106.9萬港元。
快時尚品牌堡獅龍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堡獅龍”)的經歷類似。公司私有化退市前股價僅0.106港元每股,較巔峰期25億港元的市值縮水超90%。要約人認為,由于堡獅龍股份的流動性較低且交易表現相對較差,堡獅龍從公開股票市場籌集資金將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而要約人認為有關情況在短期內不大可能顯著改善。
然而,私有化退市之路并非總能成功。服裝品牌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今年5月9日舉行法院會議及股東大會未獲通過。此外,還有多家公司正在推進私有化退市進程中。如譚仔國際有限公司私有化議案已獲股東大會通過,將在8月19日收盤后正式撤銷上市地位。
總的來看,無論是被動尋求股東退出路徑,還是主動擁抱戰略調整與業務聚焦,私有化都是港股上市公司應對當前市場環境的重要選項。這一過程,客觀上加速了港股市場的結構性調整——低流動性、低效能的公司逐步離場,資源得以向更具競爭力的企業集中。然而,私有化過程中對小股東權益的保障及如何從根本上提振市場活力、改善中小市值公司的生存環境,仍是市場各方需要持續關注與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