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微調結構性寬松
1、中信固收研究:結構性寬松再次確認
從6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運用定向降準政策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到6月24日人民銀行落實國務院部署,再到7月5日定向降準措施將正式實施,此次定向降準政策從部署到落地再到正式實施周期遠遠短于2018年1月定向降準從部署到正式執行的時間長度。近期信用違約事件頻發引燃市場悲觀情緒,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也愈發凸顯,結構性寬松的貨幣政策更合時宜。
2、安信策略:貨幣轉向中性偏寬,市場迎來重建行情
近期風險偏好回落的根本原因來自去杠桿引發的流動性擔憂,伴隨著信用違約和股權質押等流動性風險不斷暴露,當前風險偏好可能已經降至階段性低點。未來政策有望邁向“貨幣中性偏寬+結構性緊信用+推進改革+補短板”,市場的信心將逐步恢復,從而邁入“重建”階段。
3、鄧海清:降準傳遞四大信號
信號一:此次“定向降準”與4月“定向降準”有很大不同,此次定向降準完全釋放增量貨幣,更符合總量政策而非結構政策的特征,同時不再強調降準的“對沖作用”,與4月更側重置換MLF、對沖貨幣回籠完全不同,驗證了央行貨幣政策確實出現“政策巨變而不是微調”。
信號二:此次“定向降準”徹底證偽了“貨幣緊縮去杠桿”的說法,驗證了我們提出的貨幣緊縮是去杠桿的毒藥。貨幣緊縮已經徹底被中國央行拋棄,“嚴監管+降準”才是央行“正確的事”。
信號三:此次“定向降準”的功能與以往相比有重大變化,增加了降低企業杠桿率的功能——“債轉股”,驗證了我們提出的“去杠桿將從‘劇痛’轉入‘無痛’”,這與2018年以來的信用緊縮和風險事件頻發有關。“去杠桿”大方向仍要繼續,但會減少“一刀切式去杠桿”。
信號四:此次定向降準與美國加息幾乎前后腳,而且是在人民幣快速貶值之時,表明人民幣匯率在央行決策中的重要性顯著下降。我們一直強調,“匯率,從來沒有中國很多人認為的那么重要”,在中美經濟走勢分化、中美貨幣政策分化、美元升值周期下,中國政策層絕不應重演2014-2016年的“棄外儲、保匯率”悲劇,而應當讓匯率市場化的波動,人民幣貶值在所難免。
4、聯訊證券李奇霖、鐘林楠:貨幣政策事實上轉為結構式定向寬松
如果將4月的降準置換MLF也算作某種“定向”,那么央行此次降準已經是年內的第三次定向降準。加上2017年10月的降準,2018年5月宣布的MLF抵押品擴容,穩定中性的貨幣政策從2017年四季度起,便事實上轉為了結構式的定向寬松。
這種結構式寬松和歷史上的寬松周期不同,這是一種保障內外均衡、維系政策大局與防風險推改革平衡的刀刃上的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