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金婉霞
上市公司如何平衡好經營的可持續性與未來性?
日前,在云頂新耀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頂新耀”)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創新技術平臺研發日上,云頂新耀首席執行官羅永慶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通過“授權引進+自主研發”的雙輪驅動戰略,云頂新耀逐漸實現了這一平衡。
具體來看,在經營層面,云頂新耀以引進的大單品實現了較為穩定的現金流;在布局創新上,公司通過聚焦mRNA療法等前沿技術,陸續產出了一些成果。羅永慶表示,基于mRNA創新技術平臺,云頂新耀已開發了通用型現貨腫瘤治療性疫苗EVM14、個性化腫瘤治療性疫苗EVM16、自體生成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三款核心產品管線。“公司已與全球排名前20的藥企廣泛接洽,未來將通過與國際伙伴合作,推動這些創新成果走向全球市場。”
夯實競爭優勢
徹底治愈腫瘤是許多生命科學家的夢想。然而,現有的治療技術難以在人體內建立起持久的免疫記憶,因此對降低腫瘤復發率的作用有限。通過改造mRNA,卻有可能取得突破。
“mRNA療法借由基因編輯技術,改造細胞內負責傳遞遺傳指令的mRNA,進而讓細胞生產出特定的蛋白質,可用于治療腫瘤、傳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一位行業人士稱,在腫瘤治療中,由于具有誘導免疫記憶的潛力,mRNA療法或有望預防腫瘤的復發與轉移,被認為是生命科學領域的一項顛覆式創新。
大約是在5年前,云頂新耀“看中”了這一前沿技術。
“一旦技術走通,科學家只需要改變mRNA的基因序列,就能生產出藥物,將藥物開發從傳統的‘分子篩選’轉變為‘信息設計’;還可利用人體自身的細胞生產藥物,使人體成為藥物生產的‘智能工廠’,生產高效且低成本。”羅永慶表示,mRNA療法正成為新的醫學革命的催化劑。
截至目前,全球也僅有少數幾家公司掌握了相關技術。于2017年成立的云頂新耀仍是一家年輕公司,它能行嗎?
“‘授權引進’與‘自主研發’的雙輪驅動戰略是推動企業持續增長的核心戰略之一。”羅永慶表示,在堅守研發創新的同時,公司也構建了與之匹配的戰略支撐體系。
一方面,通過授權引進的模式實現自我造血。財務數據顯示,云頂新耀已引進了三款商業化產品依嘉、耐賦康、維適平,三者在2024年助力云頂新耀實現營業收入7.07億元,同比增長461%。羅永慶表示,依托這些品種,預計到2030年,公司將實現100億元的銷售額。
另一方面,通過布局前沿技術為公司注入成長動力。羅永慶表示,瞄準mRNA等先進療法,云頂新耀成已構建了一個涵蓋從抗原設計、mRNA序列優化、脂質納米顆粒遞送技術到產業化生產的平臺技術,是行業內極少數擁有端到端能力的公司。
以價值創造為導向
今年6月底,全球制藥巨頭艾伯維有限公司宣布以高達21億美元的現金收購生物技術新銳公司Capstan Therapeutics Inc,后者專有的脂質納米顆粒平臺技術,可實現對mRNA的遞送,從而在體內生產特定的細胞。此外,禮來、強生、阿斯利康等外資藥企紛紛通過投資、并購的方式布局mRNA療法、CAR-T等前沿治療技術。
相較于這些龍頭企業,云頂新耀又有哪些競爭力?
“公司內部擁有的專有脂質庫超過500種,能夠滿足疫苗及自體生成CAR-T等多類項目的需求。”羅永慶表示,云頂新耀已完成了核心能力的布局:比如在抗原序列設計上,云頂新耀通過開發AI算法,實現了高效賦能,目前其算法系統已迭代至第三代;在遞送系統上,云頂新耀已建立了脂質納米顆粒遞送技術平臺,在可電離脂質和隱形脂質方面都有專利布局。這兩大技術正是mRNA療法的核心技術壁壘。
另外,在生產能力方面,據羅永慶介紹,今年6月份,云頂新耀嘉善工廠完成通用型腫瘤疫苗EVM14首批臨床樣品放行,預計8月中旬運抵美國臨床中心。“云頂新耀是少數可全流程本土化生產mRNA療法藥物的中國企業。”他強調。
目前,基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mRNA技術平臺,云頂新耀已構建了覆蓋個性化腫瘤疫苗、通用型現貨疫苗及自體生成CAR-T的產品管線。比如,其EVM16個性化腫瘤治療性疫苗已完成首例患者給藥;通用型現貨腫瘤治療性疫苗EVM14已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臨床試驗批準,計劃下半年啟動首例患者入組;其自體生成CAR-T則是基于公司自主研發的靶向脂質納米顆粒系統開發而成,已取得多項臨床前驗證成果等。
羅永慶強調,在進行國際商業合作的過程中,公司將以價值創造為導向設計交易架構,同時保留自我商業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