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初到定西,在與當地人交談時,他們總會在不經意間蹦出兩個看似割裂的詞:“苦甲之地”與“中國薯都”。前者承載著這片土地滄桑的記憶,后者則洋溢著現代農業的蓬勃與自信。這種詞語上的微妙碰撞,以及兩個時空間的串聯,或是理解金融與科技賦能這片黃土地最好的切口。
過去,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很難穿透農村“最后一公里”,而如今,數字化平臺讓金融服務嵌入產業鏈各個環節。
在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數字化平臺上,筆者看到的不是傳統印象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畫面,取而代之的是實時跳動的交易數據、精準匹配的金融授信,是產業的智慧化、結算的智能化、經營的可視化、金融服務的普惠化。
從“松散”到“緊密”,從“線下”到“線上”,從“傳統”到“智能”,這種變化,正是金融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發展最真實的寫照。
金融活水“潤物細無聲”。在甘肅康勤薯業有限公司的智能大棚里,高科技設備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環境數據,結合自動化通風、遮陽、加濕系統,精準調節著棚內的溫度與濕度,一粒粒原原種在此生根發芽,并成為帶動當地發展的“金豆子”。
看著甘肅康勤薯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以及公司科研人員講起馬鈴薯時眼中滿是熱愛的樣子,筆者深刻明白了,從昔日的“救命薯”到今日的“致富薯”,這小小的原原種不僅凝聚著太多人的智慧與汗水,也承載著金融賦能帶來的無限可能。
或許,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真諦就在于此:讓金融服務真正扎根于土地,培育出適合這片土壤的豐碩果實。在這片曾經“苦甲天下”的土地上,數字金融與科技金融的春風正孕育著鄉村振興的無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