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金婉霞)7月4日,在上海舉行的“好望角科學沙龍”精準醫療專場活動上,信達生物制藥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俞德超表示:“細胞與基因治療、雙特異性抗體、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等新療法的市場增長潛力巨大,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又給治愈疾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近年來,中國創新藥出海步伐不斷加快。作為中國創新藥領域的領軍人物,俞德超在沙龍上表示:“生物藥和先進療法掀起了兩次藥物開發的技術創新浪潮。過去十年,中國生物藥行業經歷了蓬勃發展的時期,十年后的今天,創新生物藥在中國變得越發可及。”
長期從事細胞命運調控基礎理論研究的歐洲科學院院士裴端卿則在沙龍上分享了關于干細胞治療的觀點。他表示,實驗室的一系列技術表明,尿液的上皮細胞里面可以重新找回受精后四到五天的多能性狀態的細胞,“這些細胞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我們可以把它變成多能干細胞,也可以變成神經干細胞,神經干細胞特別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中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裴端卿說。此外,他還分享了如何將干細胞轉變成干細胞制劑、干細胞功能分化后的提取物、類器官等干細胞藥物。他表示,建立標準化的臨床級干細胞資源庫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支撐,需同步推進技術創新與倫理法規建設。
在科學沙龍的圓桌討論環節,俞德超、裴端卿與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生理系教授郭濱以及來自微光醫療、賽嵐醫藥、賽蘊生物、鋒尋生物、菁童生命科學、澤輝生物、眾惠生物等生命科學領域的企業界人士,就精準醫療的技術進展、研發破局、未來機遇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表示,新興生物技術正以底層科技突破為引擎,逐漸改變人類的生命健康觀念,從曾經的“對抗疾病”轉向“掌控生命質量”,從過去的“群體經驗”邁向“個體精準”。在老齡化、慢病化成為人類生命健康主要矛盾的當下,還要依托政策的支持、資本的耐心和公眾的理解,共同推動精準醫療成為人類健康事業的新支柱。
“好望角科學沙龍”由中科創星、東壁科技數據、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管理中心共同發起舉辦,這一科創融合公益活動致力于打通學術界與產業界的鴻溝,通過跨界交流與碰撞,探索科技創新的新范式與新路徑。此前已成功舉辦三期,分別聚焦核能技術、量子計算和RISC-V芯片等前沿領域。后續將持續圍繞人工智能、光子科學、合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領域,推動未來技術與未來產業的融合發展。
(編輯 郭之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