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琪
11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秷蟾妗凤@示,今年以來,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為經濟回升向好創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圖片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報告》指出,下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持續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和金融強國建設,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進一步健全貨幣政策框架。注重平衡好短期和長期、穩增長和防風險、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關系,堅定堅持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加大貨幣政策調控強度,提高貨幣政策精準性,為經濟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穩健的貨幣政策
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
對于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報告》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信貸合理增長、均衡投放,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動物價保持在合理水平。完善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強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導作用,發揮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和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效能,提升金融機構自主理性定價能力,推動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
堅持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持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對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動態平衡的適配性和精準性。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持續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發揮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綜合施策,強化預期引導,防止形成單邊一致性預期并自我實現,堅決防范匯率超調風險,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和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處置機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年內CPI有望延續溫和回升態勢
PPI降幅也會總體收窄
《報告》提到,物價將延續溫和回升態勢。今年以來,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加大,經濟恢復發展,總需求持續改善,物價水平溫和回升,前三季度CPI同比上漲0.3%,其中三季度上漲0.5%。四季度將逐步進入消費旺季,“雙十一”“雙十二”購物節臨近,以及春節提前備貨等都是明顯的消費帶動點;近期一攬子增量政策加力推出后,對有效需求和宏觀經濟的拉動作用也會逐步顯現,物價溫和回升仍有基礎。年內CPI有望延續溫和回升態勢,PPI降幅也會總體收窄。
中長期看,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穩步推進,經濟供求關系有望更加均衡,貨幣條件合理適度,居民預期穩定,物價保持基本穩定有堅實基礎。
我國貨幣政策框架
將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
《報告》中的專欄文章《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體系的回顧和展望》提到,人民銀行正認真研究貨幣供應量統計修訂的方案,未來將擇機發布并適當進行歷史數據的回溯,不斷提高貨幣反映經濟活動變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也要看到,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結構轉型,實體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貨幣供應量正在發生變化,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以及與主要經濟變量的相關性正趨于減弱,即使結合金融業態的發展不斷修訂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也不會改變這一趨勢。
下階段,我國貨幣政策框架將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把金融總量更多作為觀測性、參考性、預期性的指標,更加注重發揮利率調控的作用,不斷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適配性、有效性。
未來將更多關注
“形得成”和“調得了”
《報告》中的專欄文章《維護競爭秩序 改善政策利率傳導》提到,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以及較為完整的市場化利率體系。人民銀行通過調整政策利率,也就是7天期回購操作利率,影響貨幣市場利率(如同業存單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如國債收益率),并影響存貸款利率(如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和銀行存款掛牌利率),進而促進消費和投資,提升社會總需求,支持經濟發展。
“總的看,我國政策利率能夠有效傳導,但不同市場的傳導效率存在差異。”文章中認為,存貸款市場的利率傳導效率受損影響調控效果,制約貨幣政策空間。
文章指出,下階段,人民銀行將持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維護市場競爭秩序,改善政策利率傳導。目前,存貸款利率行政管制已全面放開,未來將更多關注“形得成”和“調得了”。在“形得成”方面,需要金融機構切實提升自主理性定價能力,增強資產端和負債端利率調整的聯動性。發揮行業自律作用、維護公平競爭秩序、健全銀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機制等,都是強化利率政策執行不可或缺的環節。在“調得了”方面,需要盡可能緩解影響利率調控的約束,引導銀行通過市場化方式保持合理的資產收益和負債成本,避免凈息差掣肘,使利率政策更好服務于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職能。
貨幣政策框架轉型需要持續推進
更加注重發揮價格型調控的作用
《報告》中的專欄文章《直接融資發展與貨幣政策框架轉型》提到,直接融資是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渠道,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總體是穩固的。隨著金融市場日益發展、金融產品不斷豐富,近些年存款向理財分流更為便利,同時資產價格變化也可能導致理財向存款回流,M2波動增大。應當看到,目前我國包含債券融資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仍保持在8%,明顯高于名義GDP增速。
當前,觀察社會融資規模也能看到直接融資的加快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加快,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傳統動能的信貸需求明顯放緩,而與高科技創新型企業等新動能更加適配的直接融資則加快發展。隨著直接融資占比的上升,信貸等間接融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相應減弱,貨幣供應量的可測性、可控性以及與經濟的相關性下降,這是直接融資發展伴隨的必然結果。當前更多關注涵蓋直接融資的社會融資規模,可以更好體現金融支持的總體力度。
文章提到,未來,要繼續推進貨幣政策調控框架轉型。隨著直接融資進一步發展,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產品類型、傳導鏈條都更加復雜,貨幣政策直接調控金融總量的難度不斷上升,貨幣政策框架轉型需要持續推進,更加注重發揮價格型調控的作用。通過不斷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提升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理順由短及長的利率傳導關系,充分發揮利率調節金融資源配置機制的效果,能夠更好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實效。
(編輯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