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宓迪:今日本報關注相關部委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從復工率、貨幣政策、地方專項債、就業、外貿等角度,采訪專家學者進行解讀。
本報記者 蘇詩鈺
2月24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秘書長叢亮表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運行帶來了沖擊,但完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各項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還是有很多有利條件。
目前,復工復產促進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不斷恢復。從調度的數據看,當前企業復工復產已取得積極進展,大型企業相對中小企業復工復產進度快,上游行業和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相對下游行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進度快。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超過90%,江蘇、山東、福建、遼寧、廣東、江西已超過70%。
叢亮表示,落實“政策要跑在受困企業前面”的要求,及時協調解決復工復產企業,特別是重點地區企業的用工、資金、原材料供應等問題,加大對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幫扶力度,真正讓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動起來”,讓經濟“轉起來”。需要強調的是,這次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隨著疫情防控成效的逐步顯現,在政策措施的有效對沖下,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條件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昨日對記者表示,一方面,在去年底政策層就表現出了較高的前瞻性,不僅于開年降準,也提前下達1萬億元地方債額度。因此,即便疫情在市場意料之外,前期政府已經推出的預防性舉措的前置也會在很大程度上為上半年中國經濟起到托底作用。另一方面,疫情發生后,“政策前置”已經逐步轉為“加力前置”,目前央行已接連調降OMO、MLF和LPR利率,并針對特定行業推出專項再貸款,財政部也提供了財政貼息等財政支持。當前部分下游企業復工進度好轉,地產銷售情況有所回暖,預計后期隨著企業生產復工的推進,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有效降低。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本次疫情屬于短期性事件,將給未來一到兩個季度的GDP增速帶來一些波動,但它不可能改變宏觀經濟運行的深層基礎。此外,疫情過程中,公共醫療衛生等民生短板將得到重點補齊。這會在短期內拉動有效投資,中長期則會進一步夯實宏觀經濟穩健發展基礎。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疫情期間,一些行業逆勢增長,網絡購物、線上課堂、遠程辦公、在線娛樂和智能制造等加快成長。這些都體現出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和潛力。
王青表示,疫情期間,除了直接相關的醫療健康、防疫物資供應行業外,疫情背景下與民眾生活和工作需求契合度較高的網絡購物、線上課堂、遠程辦公、在線娛樂等行業都在加快成長。這些行業的一個核心特征是線上場景活躍,符合數字經濟發展方向。短期內這些行業的逆勢增長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線下消費缺口,緩解整體復工壓力,緩和經濟波動幅度,中長期來看則有助于產業和消費雙升級,提升經濟增長質量。
章俊表示,面對疫情,逆勢增長的行業主要以“宅經濟”和醫療健康行業為主,如生物醫藥,醫療耗材,無人配送,在線消費,線上課堂,在線娛樂及智能制造等。“宅經濟”與“生物新醫藥”分別代表新興產業與高新產業,這也是中國在結構轉型中的必經之路。疫情更多的是拖累傳統產業表現,而在產業轉型的推動下,新興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將進一步增長,投資的韌性也將從新興與高新技術層面更好地表現出來。
叢亮表示,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有關部門,在繼續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分區分級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使人流、物流、資金流有序轉動起來,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二是抓好已出臺應急政策措施落地實施。三是抓好補短板、強弱項各項工作。這些既是擴內需、促發展的新機遇,有利于培育和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更關鍵的是將為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與此同時,發改委將繼續密切監測經濟運行狀況,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預案,并根據形勢變化適時出臺,確保經濟社會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