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志偉
近期A股震蕩加劇,滬指上周一(5月6日)甚至創下近三年最大單日跌幅,主要股指自4月22日調整以來(截至5月13日)普遍回調10%左右。與市場走勢相反,大筆資金出現通過股票型ETF入市抄底。據Wind統計,全市場股票型ETF連續13個交易日獲得凈申購,場內份額增幅超過6%,滬深300、創業板、上證50等主流寬基ETF份額增長尤為明顯。其中易方達滬深300ETF(代碼:510310)僅上周5個交易日內份額累計增長11.36億份,是全市場唯一一只單周份額增長超過10億份的股票型ETF,在5個交易日內吸引資金約18億元。
不少機構人士公開表示,外部沖擊或對市場構成短期擾動,但不會逆轉回暖的趨勢。一方面,決定股市中長期走勢的核心因素仍是企業的盈利指標,而A股各行業一季度利潤增速已普遍改善,上市公司業績拐點大概率已出現。另一方面,經過四月下旬以來的調整,當前市場估值水平已重新回到具有吸引力的區間。
滬深300指數匯集了A股最優質的藍籌資源,是境內外投資者中長期配置A股核心資產的首選標的之一。從歷史表現來看,過去10年滬深300指數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年化增速高達13.14%,持續高于GDP增長。從當前估值來看,據Wind統計,截至5月14日,滬深300指數PE(TTM)、PB分別為11.80倍、1.38倍,均處于歷史低位。
(編輯 白寶玉 策劃 張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