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傅蘇穎
近期外匯市場出現一些波動,對我國貨幣政策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話題。7月3日,央行行長易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稱,我們將繼續實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運用已有經驗和充足的政策工具,發揮好宏觀審慎政策的調節作用,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對此,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有鑫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期人民幣走勢逆轉,對貨幣政策提出了更多的穩定要求。二季度以來人民幣匯率走勢再次切換頻道,進入下行階段,二季度累計貶值超過5%。雖然貶值幅度與其他新興經濟體下跌幅度比,較為有限,人民幣匯率指數依然呈升值態勢,風險可控,但是背后凸顯的是經濟環境和周期的再次變化,上一輪支撐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幾個主要因素再次出現周期變化,如經濟下行風險再次凸顯、中美無風險利差由擴大轉為收窄、外匯管制措施由收緊轉為回歸中性或放松、美元指數由下跌轉為上漲等。
王有鑫認為,鑒于外匯市場預期變化很快,近期隨著人民幣匯率快速回調,貶值預期很有可能會迅速抬頭,進而引發超調和恐慌情況發生。因此,為避免再次出現“811匯改”后的情況發生,客觀上要求利率提高以穩定匯率,但這就與實體經濟的發展相沖突。從當前情況看,央行對匯率波動的容忍度更高。
王有鑫認為,考慮到人民幣匯率預期變化非???,如果控制不利,容易危及金融穩定。因此,政府應時刻關注預期和跨境資本流動的變化,如果形勢進一步惡化,也應及時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確保匯率平穩和有序波動。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曲強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匯率市場化并不意味著完全撒手不管了。我國的匯率形成機制長期將不斷放開,并以市場決定為基礎,但短期之內并不是放任自流,完全不加以管理。
曲強認為,匯率的變化,短期之內對貨幣政策沒有實質性影響。長期來看,隨著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市場化。我國的貨幣政策將會更加注重圍繞國內經濟基本面的變化而進行調整。
曲強表示,一國的貨幣政策變化,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一國的經濟穩定和就業充分,匯率的高低并不是任何一國央行要考慮的首要目標。因此,基于這一考慮,匯率的變化也并不是當前需要研究和關注的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