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bd id="yqwgi"><tr id="yqwgi"></tr></kbd>
  • <source id="yqwgi"></source>
    <li id="yqwgi"><rt id="yqwgi"></rt></li>
  • 證券日報微信

    證券日報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財經頻道 > 產業風向 > 正文

    體育賽事點燃夏日經濟 撬動多城本地消費新增量

    2025-07-09 20:56  來源:證券日報網 

        本報記者 梁傲男

        足球熱浪在持續點燃江蘇文旅活力的同時,也成為激活本地文旅與消費市場的“超級引擎”。從揚州的搓背文化到南京的秦淮夜游,從蘇州的評彈雅韻到淮安的小龍蝦盛宴,“蘇超”所到之處,主場城市的食、住、行、游、娛、購等場景消費全面升溫,勾勒出一幅“賽事引流、消費賦能”的生動圖景。

        美團數據顯示,自“蘇超”啟動以來,江蘇省休閑玩樂的線上消費訂單穩居華東地區第一,同比增速達40%,觀賽后的餐飲、休閑等消費更成為本地消費新增量。

        這一趨勢在7月5日的第六輪焦點戰中達到高潮:南京隊對陣蘇州隊的比賽在南京奧體中心體育場打響,60396人的觀賽規模刷新了賽事單場紀錄,更創下中國業余球賽單場觀賽人數新高。這場比賽的觀眾中,有21306人來自江蘇省外,占比超三分之一,主要來自安徽、河南、山東、浙江、湖北等省份。

        賽事熱度直接轉化為消費動力。南京智慧旅游大數據運行監測平臺顯示,7月4日至6日,南京接待游客量達218.1萬人次;銀聯商務數據顯示,同期南京文旅消費總額達到27.2億元,異地文旅消費17億元,位列全省第一。

        不僅是南京,美團數據顯示,“蘇超”第六輪比賽期間(7月5日至6日),徐州、宿遷、淮安、南京、揚州、鎮江等6個主場城市的外地游客購物消費同比分別增長43.9%、38.8%、34.3%、29.7%、21.8%、15.8%,夜間消費、異地消費趨勢尤為顯著。

        為提升球迷觀賽體驗,“蘇超”組委會將部分場次開球時間調整為19點之后,既避開了高溫時段,又順勢帶動了城市夜間經濟。美團數據顯示,7月5日當天,異地消費者貢獻的南京餐飲堂食訂單量居全省第一。夜間餐飲消費增長更明顯,江蘇省異地消費者貢獻的夜間餐飲消費較賽前增長40%,燒烤成為“頂流”。

        消費熱潮的背后,本地商家也正在積極創新消費模式。南京某燒烤店老板張女士對記者表示:“比賽日的晚上,店里幾乎座無虛席,很多球迷看完球直接過來吃燒烤,營業額比平時翻了兩番。”為了吸引顧客,該店不僅用室內大屏直播賽事,打造觀賽“第二現場”,還推出“猜比分享折扣”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及球迷。

        外地球迷的消費體驗同樣豐富。“這次來南京看球,順便逛了夫子廟,吃了鴨血粉絲湯,感覺特別充實,讓我們這些外地球迷有了更深的參與感。”從安徽合肥趕來的球迷李先生如此表示。

        其中,作為江蘇省內以“慢生活”聞名的城市,揚州依托“三把刀”文化(修腳刀、剃頭刀、廚刀)孕育的特色服務零售業態,成為球迷賽后消費的熱門選擇。

        有平臺數據顯示,揚州主場比賽期間,“揚州洗浴中心24小時可過夜”搜索量同比增長330%。“最近每周都有外地球迷來店里體驗傳統搓背,很多是看完球直接過來的。”揚州某洗浴中心負責人王女士告訴記者,“為了接住這波流量,我們專門推出了‘蘇超主題套餐’,包含搓背、茶點等服務,銷量增長比較快。”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字生活分析師陳禮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蘇超”通過“草根足球+地域文化”的創新形式,短期內實現了數億次的社交媒體傳播和超萬人的場均觀眾規模,其流量價值已超越傳統體育賽事的預期。地方政府推動下的“足球+文旅+商業”深度融合,實際上構建了一個“賽事引流-消費轉化-場景沉淀”的閉環生態,既激活了餐飲、住宿、休閑玩樂等即時消費,也為區域品牌的長效運營提供了載體。

        可以看出,“蘇超”正以一場足球賽事為支點撬動多城消費狂歡。這場夏日經濟的“足球盛宴”,不僅是體育精神的傳遞,更是“賽事流量”向“消費增量”轉化的生動實踐。當足球與城市文化深度融合,當線上流量與線下場景無縫對接,區域消費市場的潛力正在被再次挖掘。

    (編輯 上官夢露)

    -證券日報網
    • 24小時排行 一周排行
    国产精品传媒99一区二区_国产高潮抽搐喷水高清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蜜_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 <kbd id="yqwgi"><tr id="yqwgi"></tr></kbd>
  • <source id="yqwgi"></source>
    <li id="yqwgi"><rt id="yqwgi"></rt></li>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戶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掃一掃,加關注

    官方微博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