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婉霞
中國智造的迅速崛起,讓國產手術機器人實現了從“跟跑”轉向“并跑”。然而,手術機器人能否在一線醫院實現大范圍推廣,關鍵不僅在于是否“造得出來”,更在于能否“用得起來”“用得順手”。在筆者看來,決定一款機器人能否從“高精尖展示樣機”成長為“臨床主力裝備”,不是單點技術的突破,而是其背后是否具備完整、高效、可持續的“使用生態”。
首先,必須“術者友好”。醫生是否愿用、敢用、常用,取決于設備操作邏輯與臨床習慣的契合程度、術式適配的靈活性、術中導航與流程的流暢度以及術后數據是否能夠及時復盤和反饋等。目前,部分國產系統雖在硬件結構上已達國際水準,但存在術中指令響應延遲、手柄靈敏度調校不精準等細節“差異”,往往直接影響著醫生對系統的整體感知,進而制約其使用頻率。
其次,手術機器人要形成“閉環服務生態”。醫院在采購設備時,越來越重視的不僅是設備本身的參數,更是設備在整個生命周期的運維保障能力。部分國產設備在首次部署后仍需企業工程師高頻現場維護,一旦運維團隊跟不上,設備“躺倉庫”的現象就會發生。這會從根本上動搖醫生對國產設備的信任,也不利于形成術式穩定積累。
從國際經驗來看,醫療機器人產品的普及,往往要經歷“十年磨一劍”的生態建設周期。以全球第一臺腹腔鏡手術機器人達芬奇為例,其在初期研發之外,便投入了大量資源用于醫生培訓系統及術式標準的建設,以及全球維修服務網絡的鋪設。
如何構建適合中國手術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使用生態”。從企業端來看,制造企業可與醫院、醫生、科研機構共同打造“臨床—工程—培訓—維護”一體化生態體系,通過構建手術數據共享平臺、建立術式標準協作機制、推動多中心真實世界數據采集等,加快從“設備提供商”走向“解決方案共建者”。
從政策端來看,除了推動符合標準的機器人術式納入醫保支付目錄,降低患者的使用成本,提高手術機器人的可及性外,還可以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設立機器人模塊。通過系統化的培訓,讓更多醫生掌握手術機器人的操作技能,為手術機器人的推廣應用培養人才。這些措施將有助于國產設備“用得上”“用得穩”“用得久”。
總而言之,中國手術機器人企業要想實現跨越,不僅要“專注研發”,更要“布局生態”,在產品之外構建全鏈條支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