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熊菲
“一家12個人,8個人是腦中風”——發生在山東單縣萊河鎮崔口村的“2000多村民被‘腦中風’”一事經媒體報道后,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10月19日,國家醫保局、山東省醫保局督導組進駐單縣。經聯合調查組初步調查,2016年至2019年間,村醫朱某菊沒有按照操作規范如實錄入正確的疾病名稱,僅通過雙擊空格鍵等方式,將疾病編號為“0001”的“腦中風”直接默認生成疾病信息,致使大量村民被“腦中風”。此外,村醫朱某菊還存在利用虛報診療記錄騙取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金的行為,每虛報1次診療記錄,可套取5元診療費。
5元診療費看似不多,但“蟻穴”多了,也會給醫?;饚聿恍p失。據聯合調查組核查,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近6年間,上述衛生室共有診療記錄4.96萬條,實際報銷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金37.7萬元。目前,單縣公安機關正在對朱某菊冒用個人信息、虛報診療記錄獲取的違法收入逐項核實,并依法將涉嫌詐騙的犯罪嫌疑人村醫朱某菊刑事拘留。
基層衛生室是醫療保障體系的“毛細血管”。朱某菊作為村醫,理應了解醫?;鹗抢习傩盏?ldquo;救命錢”,本應自覺維護這張救命的醫療保障網健康運行,遺憾的是,“小利”蒙蔽了她的雙眼,并最終釀成了追悔莫及的后果。
無論是社保、醫保還是商業保險詐騙中,占小便宜的心理都不鮮見。有些人對醫保、商保運行規律不甚了解,認為有機會揩點油不是大問題。一位資深理賠人員曾告訴記者一個案例,某地一所學校的學生平安險賠付率極高,保險公司集中調查后發現約一半的理賠報案都是假的,在與家長及老師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人都抱著“保險公司不會追究,即便追究也不可能夠上犯罪”的僥幸心理。
很多大案其實都是從僥幸心理開始的。尤其是醫療保障基金使用主體多、鏈條長、風險點多,一旦醫療體系內部人員產生這種占便宜心理甚至故意騙保,其危害往往更為隱蔽和深遠。在一些騙保案的鏈條里,醫院、中間人和一些醫保中心內部人結成了隱秘的利益同盟,共同瓜分來騙取國家醫保資金。
但是,紙終是包不住火,近年來相關部門針對醫保欺詐騙保的打擊力度空前,多起騙保案被揪出。僅2020年,全國公安機關就偵辦醫保詐騙犯罪案件1396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082名,追繳醫?;鹩?億元。
隨著國家醫療保障體系的健全完善,醫保的覆蓋面和基金規模不斷擴大,風險點也隨之增加。對于個人來說,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遏制騙保需要持續完善制度法規和強化監管,相關機構加強合作,加大防范騙保政策宣傳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騙保發現機制。通過營造不敢騙保、不愿騙保的氛圍,讓民眾的“看病錢”得到更好的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