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冷翠華
保費收入同比持續下滑的萬能險市場,即將迎來更嚴監管新規。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銀保監會近日向人身險公司下發《萬能型人身保險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萬能險新規”),對萬能險的產品設計、產品期限、利率結算、營銷“禁忌”等進行了詳細規定。業內人士認為,這對引導萬能險向中長期產品發展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可能對萬能險短期銷售產生一定抑制作用。
銀保監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以萬能險保費收入為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文中萬能險皆指該指標)為4493億元,同比下降16%,其占人身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比重約為15.7%,較去年同期的18.2%下降2.5個百分點,與2016年高峰時期相比,則已經“打五折”。
不得使用“預期收益”等詞
宣傳萬能險
近年來,監管機構持續規范萬能險的發展,于2015年發布《萬能保險精算規定》,此后在《中國保監會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等規定中,也對萬能險進行了相應規定。此次制定的萬能險新規對行業進行系統性管理,將使其進入一個更加規范的發展新階段。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萬能險新規本質上是對人身險產品的進一步規范,引導人身險公司做長期業務,防止產品設計的異化,加強對結算利率的規范管理,并增加了保護賬戶流動性的相關規定。短期看,新規或將增加萬能險的銷售難度,長期看,有助于進一步規范行業,利于其高質量發展。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萬能險新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比較受關注。第一是從產品設計來看,僅有終身壽險、兩全保險和年金保險等三類產品可以設計成萬能型產品。“此前,有部分保險機構將護理保險開發成萬能型產品,新規實施后,此類業務將受到影響。”根據銀保監會信息,去年多家險企因其護理保險為萬能型且其護理責任風險保費占整體保費比例較低而被監管通報。
第二是新規要求萬能險的保險期限不得低于5年,鼓勵保險公司開發保險期限20年及以上的萬能險,結合附加重大疾病保險、附加意外傷害保險等方式,進一步提高萬能險風險保障水平。“在理財產品收益率走低且打破剛兌的背景下,萬能險由于有最低保證利率,對消費者有較強吸引力,從萬能險新規來看,監管機構或有意借助萬能險的吸引力,讓其更多地與養老保障等需求相結合,提升其風險保障水平。”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第三是新規對萬能險的結算利率進行了規定。新規指出,“保險公司應當用萬能單獨賬戶資產的真實投資收益進行保單利益結算,不得通過調整賬戶資產、調高賬戶資產價值等方式虛增賬戶投資收益。”同時,新規還要求險企合理審慎地確定萬能險結算利率,定期評估并進行動態調整。“這主要是防止險企的利差損風險,尤其是在中長期利率下行的大趨勢下。”上述業內人士表示,這同時還能防止萬能險結算利率的大幅波動,例如,部分險企在產品銷售主推期實際結算利率較高,超出真實的投資收益率,而此后則持續走低,消費者體驗較差。
萬能險的利差損風險也引起監管機構高度關注。去年8月份,因部分人身險公司的萬能險賬戶財務收益率低于實際結算利率,存在利差損等風險隱患,銀保監會約談12家人身險公司總經理和總精算師,責令其立即整改,根據萬能賬戶實際投資情況科學合理確定結算利率。
此外,萬能險新規還對產品銷售進行了嚴格規定,從銷售人員來看,要求險企銷售人員具有1年以上保險銷售經驗,無不良記錄,同時需通過專項測試。銷售萬能險不得使用“利息”、“預期收益”等詞語宣傳產品,不得將萬能險產品與其他金融產品進行混同,不得誘導投保人退保,變相縮短產品實際存續期限等。分析人士認為,這將進一步規范萬能險發展,同時,由于行業入職1年以內的新營銷員占比較高,新規對萬能險短期銷售可能會形成一定抑制。
萬能險保費占比
較高峰時期“打五折”
回顧近年來萬能險的發展,大起大落是典型特征。曾經,一大批中小險企依靠萬能險實現“超車”,萬能險賬戶也曾在二級資本市場叱咤風云,大肆舉牌上市公司。
往前回溯,2012年,隨著險資運用范圍的拓寬,萬能險開始迎來大發展,到2016年,萬能險保費規模達到歷史峰值,達1.19萬億元,結算利率也維持高位,但其保障功能被過度忽視,有的機構甚至直接將其等同于理財產品。
不過,自2017年起,隨著監管政策的收緊和險企的主動轉型,行業發展明顯減速。銀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萬能險保費同比下降16%,其占人身險公司總保費的比例約為15.7%,與2016年峰值時34%的占比相比,已經“打五折”。
對此,周瑾表示,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監管機構對產品設計與銷售的規范及引導,要求產品回歸保障,對萬能險形成約束;二是過往主打萬能險產品的險企很多是業務和投資相對激進的公司,這幾年的大環境無法支撐這類公司高投資回報驅動高資金成本的業務模式,因此其紛紛調整業務結構,減少對萬能險的依賴;三是今年以來行業整體銷售乏力,代理人隊伍負增長,也影響到萬能險的保費增長。
某頭部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認為,近幾年監管機構要求險企根據真實投資收益進行結算,不得虛增。結算利率走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萬能險的吸引力,抑制保費增速。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6年,“最牛”萬能險的年化結算利率高達8%,多數萬能險結算利率高于5%,而到今年8月份,萬能險結算利率最高為5.1%,結算利率中位數為4.2%,結算利率高于4.9%的萬能險占比約11.5%,結算利率在4.5%-4.9%之間的產品占比約31%。
同時,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監管機構持續整頓萬能險市場亂象。銀保監會多次在《人身險產品問題通報》中點名險企萬能險問題,例如,某人身險公司報送的萬能年金險,產品現金價值設計不合理,存在長險短做風險隱患。另有多家險企受到暫停萬能險新業務的行政監管,被要求降低中短存續期產品占比。
隨著監管機構的持續引導、監督,以及保險機構的主動轉型,萬能險尤其是短期萬能險產品規模持續下降。去年8月份,央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撰文稱,保險業激進的投資理財型業務得到遏制,壽險業務的中短期保費占比從31%的歷史高點降至4%。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隨著萬能險新規的正式實施,壽險業務的中短期保費占比還會進一步下降,進而向著長期保障型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