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數字人民幣設計目的和努力方向沒想取代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和國際上支付貨幣的地位
■沒有想取代現在第三方支付的角色
■對人民幣國際化幫助不太大
◎記者黃紫豪○編輯陳羽
“人民幣支付系統的現代化、數字化對于提高人民幣的地位,提高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但也不是太大的幫助。”中國金融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名譽院長周小川22日在2021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人民幣國際化更多的是取決于體制、政策上的選擇,更多地取決于我國改革開放的進展,而不是取決于技術上的因素。
周小川澄清了關于數字人民幣的三大誤區:中國的數字人民幣設計目的和努力方向沒想取代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和國際上支付貨幣的地位;沒有想取代現在第三方支付的角色;對人民幣國際化幫助不太大。
周小川表示,因為DC/EP的發展主要是立足于國內支付系統的現代化,跟上數字經濟和互聯網時代的步伐,提高效能,降低成本,特別是為零售支付系統服務,本來設計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就沒有想取代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和國際上支付貨幣的地位。
“人民銀行明確表態,DC/EP的計劃是一種雙層系統,整個研發隊伍是由人民銀行組織,由包括工農中建等主要商業銀行以及電信營運商和幾大第三方支付機構共同參與研發。”周小川表示,數字人民幣取代第三方支付角色的說法是一種妄議。
周小川表示,一種貨幣能否被廣泛接受,取決于經濟體量、貿易體量、對外開放程度,不能強求國際用戶做出什么選擇。支付系統現代化,DC/EP和E-CNY會首先對跨境的零售使用,包括旅行者商務訪問之間的使用,也包括給零售網購等方面帶來體驗的提升,同時對人民幣會有好處。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批發金融交易、貿易匯款等各方面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還需要在政策體制方面不斷向前邁進。
論壇上,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波提出三條政策建議。一是要強化“雙支柱”調控框架的協調配合,增強貨幣政策操作的規則性和透明度,充分發揮宏觀審慎政策結構性靶向調控的作用;二是進一步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三是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框架。
“針對房地產金融、跨境資本流動、債券市場等特定領域的潛在風險,及時采取宏觀審慎措施,防范系統性風險。”李波表示,要推動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審慎政策傳導機制,建立全覆蓋的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重點加強對加杠桿行為、債務及金融周期的監測,有針對性的創設政策工具,做好重點領域的宏觀審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