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潔
又見上市銀行獲資產管理公司(AMC)增持。7月23日晚間,光大銀行發布公告稱,其股東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金融資產”)增持該行股份,持股比例增加至8%。
近期,AMC多次“加碼”銀行股。受訪專家認為,AMC作為大型金融機構,其增持行為通常被視為對銀行股價值的認可,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為銀行股股價提供支撐。同時,AMC通過增持持有商業銀行股權,可以基于股權紐帶形成較強的戰略協同效應,更好地推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雙贏。
增持背后有三大原因
光大銀行公告顯示,中信金融資產于2025年1月20日至2025年7月22日期間,增持該行A股股份263619600股(2.636億股),H股股份279112000股(2.791億股),合計占該行總股本的0.92%。中信金融資產持股比例由7.08%增至8.00%。
此前,中國銀行7月22日在港股發布公告稱,大股東中信金融資產于2025年6月27日增持中國銀行H股股份,此次增持后,中信金融資產持股比例由17.32%上升至18.02%。
事實上,對于上述增持,中信金融資產此前早已“劇透”過相關計劃。2024年11月份,中信金融資產發布關于非常重大的收購事項的公告,其中包括一攬子投資配置計劃。
具體來看,公告中提到的一攬子投資配置計劃涉及金額503億元。其中,一是通過簽訂股份轉讓協議以約112.66億元進一步購買中信股份4.88%股份;二是以不超過260億元進一步購買中國銀行股份;三是以不超過40億元進一步購買光大銀行股份;四是委托中信信托(作為受托人)、中信證券(作為顧問)、中信建投(作為顧問)及中信銀行(作為托管人)以不超過200億元設立單一資產服務信托開展投資。
“AMC頻頻增持銀行股有三大原因:財務協同、政策協同與戰略協同。”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財務層面,銀行股具備低估值、高股息等特點,契合AMC對“壓艙石資產”的需求;政策層面,財政部將AMC股權劃轉中央匯金后,其增持行為與中央匯金“穩定資本市場”使命高度一致;戰略層面,AMC與銀行形成“不良處置+資本補充”閉環,可通過供應鏈金融深化合作,提升綜合收益。
AMC與商業銀行基于股權紐帶建立更緊密的戰略互信與合作關系具有多重意義。田利輝表示,對商業銀行而言,可補充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并提振市場信心;對AMC而言,除股息外,還可通過股價上漲獲取資本利得,兼顧風險分散與收益優化。
借道可轉債增持銀行股
除了直接增持,還有AMC選擇通過可轉債增持銀行股。
6月30日晚,浦發銀行發布公告稱,2025年6月27日,公司收到中國信達旗下子公司信達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達投資”)的通知,信達投資將其持有的1.1785億張浦發轉債轉為公司A股普通股。截至2025年6月27日,信達投資將其持有的1.1785億張浦發轉債轉為公司普通股,合計轉股股數為9.1217億股。由此,信達投資躋身浦發銀行前十大股東序列。
在田利輝看來,通過可轉債轉股成為銀行股東,該模式本質是“風險化解+資本補充”的創新融合,具有雙重價值。對銀行來說,可化解可轉債兌付壓力,避免巨額本息支出;對AMC而言,以低成本獲取股權,未來可通過分紅或二級市場退出獲利。未來,該模式或成為可轉債退出的常態化工具,前提是AMC具備資金實力、銀行基本面修復以及監管持續引導“AMC+銀行”協同創新。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股具備高股息率和低市凈率等特點,AMC增持銀行股可獲取穩定的股息收入,增加收入來源。同時,AMC增持銀行股,有助于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緩解資本壓力。
“綜合來看,AMC增持銀行股是其轉型需求與政策導向的雙重結果,通過可轉債轉股退出模式,AMC在幫助銀行補充資本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資產配置的優化。這一模式對銀行、AMC及市場均具有積極意義。”婁飛鵬進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