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家A股上市銀行年報和一季報均已披露完畢。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發現,截至2018年一季末,A股26家上市銀行合計存款規模已邁入百萬億大關,達102.37萬億元。
存款增速有增有減
四大行中,工商銀行穩坐存款規模頭把交椅,并保持著快速發展之勢。2018年一季度,工行存款增速更是超過農行,存款規模以6.55%的速度增長至19.54萬億元。
股份制銀行的存款增速分化最劇烈,表現亮眼的有兩位數增長,另有兩家落入負增長。
興業銀行去年全年以19.91%的存款增速位列股份行第一名,今年一季度風頭依舊強勁,快速增長7.07%至3.09萬億元。值得關注的是,為了快速打下存款規模的江山,興業銀行存款成本相較同業處于較高水平,付息率同比增加0.19個百分點至1.89%,成本增長率行業最高。據悉,該行2017年下半年對公定期存款成本較上半年上升了24個基點。
招商銀行也是去年上市銀行中少有的能夠保持存款兩位數增長的銀行,同比增速為12.28%。其中,對公存款貢獻度更大,增速10.86%,占比為67.23%。今年一季度,在存款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招行也受波及。一季度,招行企業活期存款與個人活期存款均出現回落,但因該行資產負債較強的調節能力,凈息差依舊環比上升了9個基點至2.55%。
中信銀行與民生銀行是去年26家上市銀行中僅有的存款增速為負的銀行,前者存款余額減少6.37%,后者減少3.76%。兩者落入負增長的原因不甚相同,中信銀行對公存款下降更多,民生銀行則是個人存款大幅減少近10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兩家銀行扭轉了局勢,存款規模均逆勢增長——中信銀行較上年末增長2.05%,民生銀行則以2.84%的速度增至3.05萬億元。
城商行方面,因基數較小,所以普遍都呈高速增長態勢。其中,杭州銀行與貴陽銀行去年的存款增速分別達21.81%和23.62%。
“公私”結構在變化
A股26家上市銀行中,92%的銀行都是公司存款更勝一籌。公與私結構最為均衡的當屬江陰銀行,個人存款占比為45.81%,公司存款占比為47.18%。
工行、建行、中行與吳江銀行的存款結構相對均衡,但農行與常熟銀行的個人存款占比均明顯高于公司存款占比。
同時,銀行普遍呈現“公司多活期、個人多定期”的存款特征。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發現,大部分銀行的公司活期付息率要高于個人活期,定期則剛好相反,個人定期付息率會更高一些。但也有企業定期與活期利率均高于個人的情況,如建行企業活期高于個人活期0.33個百分點,企業定期高于個人定期0.01個百分點。
此外,記者注意到,去年存款付息率出現上升的3家銀行均是對公存款占比顯著高于個人存款。平安銀行付息率同比增長0.07%至1.98%;興業銀行同比上升0.19個百分點至1.89%;南京銀行則上升0.02%個百分點至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