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歆
厲害了我的國,厲害了我國的銀行業!
從“被認定為技術性破產”、再到如今自信地領銜擴大對外開放舉措,我國銀行業一路走來“有驚艷、有驚喜、無驚異”。
早在我國剛剛加入WTO之際,銀行業能否抵御強勢的西方金融機構的沖擊引起廣泛關注。相當多的海內外投資者最初并不看好中國銀行業,部分西方媒體所謂的“技術性破產”之說也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其后,部分外資機構對于中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信心不足,對成為戰略投資者猶猶豫豫。
然而,銀行業對外開放的車輪滾滾向前,具慧眼者自然選擇與中國銀行業一路同行。于是,在彼時國際金融危機之際,參股中資銀行給相關海外金融機構的報表增添了難得的亮點;在如今全球銀行市值“前十大”中,我國的商業銀行“習慣性”占據多席;在最賺錢銀行中,我國的銀行“集體打榜”……
如今,中國銀行業“史上最全覆蓋”的對外開放舉措正在逐步落地,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鼓勵在信托、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貨幣經紀、消費金融等銀行業金融領域引入外資,對商業銀行新發起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不設上限……
毫無疑問,銀行業目前處于進行時或將來時的對外開放是全維度的,覆蓋了幾乎所有的持牌銀行業金融機構,既包括傳統也包括了創新的業務和機構。而開放的背后,既展示了引資、引制和引智的決心,也展示了競爭、競技和競合的自信。
曾幾何時,銀行業的對外開放觸發了“狼來了”的驚呼;如今的擴大開放舉措,收獲的卻是從容不迫。這是因為,我國的銀行業順應金融科技的大勢,已經在多項業務領域形成了競爭優勢,甚至以市場化的方式前瞻性地參與制定游戲規則。正如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所言,“因用戶而變,與時光同行”!
這樣的中國銀行業,確實值得一句夸贊——“厲害了!我的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