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明山
一季度收官在即,新冠疫情仍是當前市場上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今年以來,全球主要股指、大宗商品均出現了較大幅度下跌,為應對疫情的負面影響,全球流動性的投放也在進一步加大,資金面的寬松導致市場利率走低,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等產品的收益率“跌跌不休”。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面對權益資產的持續下跌和固收產品收益率的下行,貨幣基金依然是普通投資者較好的避險選擇。有大型貨幣基金的基金經理對記者透露,其管理的貨幣基金在今年一季度期間規模持續增長,最新規模已經比去年年底增長了近30%。
目前,距離2020年基金一季報披露還有一段時間,各類基金在一季度期間的規模變化還尚未有準確數據。不過,場內貨幣ETF規模的變化十分直觀,《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一季度期間,有10只貨幣ETF的規模逆勢正增長,增長最快的貨幣ETF在此期間場內規模激增59倍。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盡管貨幣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仍在走低,但相比其他避險品種,貨幣基金還有一定的優勢:一般情況下,當權益市場充滿不確定時,黃金,債券、貨基、國債回購等品種,是大多數投資者避險的常規選擇,但是從近期市場的表現看,黃金等資產同樣沒能幸免。
回顧歷史也不難發現,在多次權益市場大跌時,貨幣基金都歷經考驗,成為眾多資金青睞的避險品種。
(編輯 白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