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冀川
7月8日,國家數據局官網公示2025年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名單,試點名單中共有63家企業,分為城市可信數據空間方向、行業可信數據空間方向、企業可信數據空間方向。
今年4月份,《國家數據局綜合司關于組織開展2025年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的通知》發布,目標通過兩年試點培育,形成一批資源豐富、應用創新、生態繁榮、成效顯著的可信數據空間,在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數據安全可信流通、數據要素價值共創、數據制度機制創新等方面,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模式,探索數據資源規?;魍ɡ眯履J叫侣窂?,積累國家數據基礎設施運營經驗,支撐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建設。
可信數據空間是基于共識規則,聯接多方主體,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共用的一種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是數據要素價值共創的應用生態,是支撐構建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的重要載體。為引導和支持可信數據空間發展,促進數據要素合規高效流通使用,去年11月份,國家數據局發布《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年—2028年)》,目標到2028年,可信數據空間運營、技術、生態、標準、安全等體系取得突破,建成100個以上可信數據空間。
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教育與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區塊鏈與數據要素專委會主任陳曉華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道,發展可信數據空間的核心目的是破解數據流通困局,傳統數據流通依賴集中式平臺,企業因權屬不清、安全風險不愿共享數據,可信數據空間通過分布式架構和共識機制,保障數據安全流通,激活數據要素價值。2025年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項目作為數據要素價值共創的應用生態,是構建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的“高速公路”。
陳曉華說:“發展可信數據空間不僅為數據產業本身帶來新機遇,更對多個行業產生深遠影響,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如可信數據空間在裝備、新能源汽車、能源等重點領域,能夠實現工業數據資源的高效對接與跨域共享。對于金融保險行業,可信數據空間促進客戶信用數據、市場風險數據等金融數據的共享與深度挖掘。在城市治理方面,城市可信數據空間整合交通、能源、環境等領域數據,支撐城市規劃與治理。”
以金融業為例,在信貸風險評分模型中,金融機構可以利用可信數據空間整合政務數據、產業鏈信息和消費行為軌跡,構建全生命周期的客戶畫像,挖掘隱性關聯關系,識別傳統風控模型中難以捕捉的交叉性風險。這種基于多維數據的金融建模,能夠顯著提升風險識別精度,有效遏制風險跨市場傳導的連鎖效應。
可信數據空間的建設促進了金融行業生態的協同與價值共創,在這個生態中,銀行、監管機構、科技公司、核心企業等多方主體通過可信數據空間實現數據共享與協作,共同推動金融行業的創新發展。金融建模協會(FMI)項目中國區負責人張赤軍對記者表示,金融建模作為這個生態中的重要工具,通過整合多方數據資源和技術手段,為生態中的各方主體提供了更精準的決策支持和風險管理服務。
張赤軍說:“如在量化交易領域,金融機構可以利用可信數據空間進行跨機構聯合建模,突破單一數據維度的局限。通過特征工程的協同優化,風險識別精度可以得到系統性提升。同時,利用強化學習算法,金融機構還可以實現風險策略的自主進化,在業務增長與風險防控之間建立起動態平衡機制。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需要迎接新的技術浪潮,以往金融建模是金融專業人士的專屬技能,現如今,它已經廣泛應用于會計、財務等相關領域,因為這些領域同樣需要數據分析能力,跨行業、跨領域數據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編輯 何成浩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