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孟珂
2月5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文件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業內人士認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資本市場扶貧是一股重要的力量,可以吸引社會資金發揮引導撬動作用。
近年來,證監會積極支持貧困地區企業融資發展,同時發揮期貨市場作用助力脫貧攻堅。數據顯示,在支持貧困地區企業融資發展方面,截至目前,貧困縣企業首發上市14家,累計募集資金約79億元;新疆、西藏等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上市公司發生并購重組269單,交易金額1732.67億元;交易所市場累計發行扶貧債25只,金額170.74億元,發行扶貧資產證券化項目4單,規模20億元。
期貨市場助力脫貧攻堅方面,繼上市蘋果期貨后,鄭州商品交易所推出紅棗期貨。“保險+期貨”試點效果逐步凸顯,近三年來,大連、鄭州、上海三家期貨交易所提供主要資金支持,50家期貨公司和12家保險公司通力合作,共在23個省市、自治區開展了249個試點項目。2019年共立項128個,涵蓋大豆、玉米、雞蛋、豆粕、白糖、蘋果、紅棗、天然橡膠8個品種,3家商品期貨交易所支持資金約4.1億元,較2018年增長51%,承?,F貨規模約339萬噸,其中62個項目涉及國家級貧困縣,43個貧困縣15.77萬戶貧困戶從中受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資本市場在脫貧攻堅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例如IPO綠色通道,金融機構的普惠金融服務、設立貧困工作站、與貧困縣建立點對點長效幫扶機制、開創“保險+期貨”的扶貧新產品等等,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效,金融服務的介入能夠幫助貧困地區企業造血,促進他們生產經營,相應的產品也將更快流入市場,提升貧困地區的收入水平。
談及今年資本市場應如何支持脫貧攻堅,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南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是應進一步完善當前與貧困地區、農業企業上市的相關政策,應充分考慮這些企業的差異性,在具體審核方面給予更大的容忍性;二是繼續大力支持貧困地區企業發行各類債券滿足發展所需的資金需求;三是適度減免貧困地區上市公司的各類資本市場費用,積極支持上述公司的再融資及并購重組操作,充分發揮其帶頭致富的能力。
盤和林建議,深化金融服務下鄉的策略還應當繼續堅持下去,應在更多的金融機構和貧困地區間建立聯系,同時,還需要創造更多扶貧金融產品,創建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更符合貧困地區發展的模式,融合政府、企業、銀行、農戶等各方力量,形成以資本為紐帶的利益共同體,一起為脫貧攻堅助力。資本市場還應當給貧困地區的、兢兢業業的企業更多的融資機會,以投行的專業能力幫助企業上市融資。
“脫貧攻堅同時也給資本市場帶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何南野表示,一是與之相關的各類支出將顯著增加,有利于提振經濟發展,為A股市場穩健上漲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二是貧困地區居民收入將明顯增加,消費需求擴大,助力A股市場大消費股的股價上漲;三是農業板塊直接受益于一號文件的實施,農業類股票有望迎來一輪價值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