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華
自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開通以來,已運行將近3個月,“北熱南冷”的趨勢一直延續。據同花順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截至2月24日,深港通北上資金累計凈流入222.48億元,南下資金累計凈流入104.64億元,相比之下,北上資金更為活躍。
而從月度數據來看,今年1月份南下資金成交額只有74.33億元,但2月份南下資金成交額達155.19億元,成交額成倍增長。
深圳前海復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曉陽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深港通今年以來的成交數據看,‘北熱南冷’依舊。同時,2月份以來,南下資金呈加速流入態勢。”
上周的具體數據顯示,2月20日至2月24日,深股通每日成交金額分別為19.78億元、21.49億元、18.96億元、22.42億元、17.73億元。
“深港通的南北資金偏好與滬港通類似。對于南下的港股通(深)來說,買入額相比港股通(滬)要少得多。對于北上的深股通來說,深股通的購買偏好與滬股通類似,購買的大都是行業龍頭股,具有大市值、高股息和低市盈率的特點。”平安證券研究員指出,深港通開通后,未來南北資金的流動將會越來越頻繁。這部分資金大都是長期投資者、買入標的相對比較集中,將會給深港兩地的某些股票帶來持續的資金流入,使得這些股票有可能獲得一定的超額收益率。
“南下資金應關注優質價差股的補漲機會。”光大證券首席海外策略分析師陳治中對記者表示,首先,AH股差價縮窄限制中資金融股繼續向上。近兩周,在中資銀行股再次補漲的推動下,AH股差價整體已經縮窄至6.82%。目前大型國有銀行中僅交通銀行的差價率仍在10%以上,而股份制銀行的差價率仍較大,其中,中信銀行的溢價率超過40%。因此,這些相對落后的銀行股相對“工農中建”的補漲,仍有能力小幅推升國企指數,但整體而言,AH股差價的縮窄將在短期內限制港股國企指數上行的速度。
平安證券研究員認為,雖然AH股溢價并不能作為衡量北上資金買入的絕對指標,但從把握南北資金流動帶來的投資機會的角度來說,還是建議投資者避免購買AH股溢價較高的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