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尚伃
《證券日報》記者從券商處獲悉,為全面了解券商在分支機構信息科技工作管理的現狀以及在工作開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中國證券業協會(以下簡稱“中證協”)近日在行業內開展調研,重點圍繞基礎設施、技術能力(涵蓋人工智能、大數據、數據安全)與制度建設三大核心維度展開,旨在通過系統性梳理行業現狀與挑戰,為推動分支機構信息科技建設管理的標準化與效能提升提供有力依據。
近年來,在數字化轉型浪潮推動下,券商為提升運營效率、優化網點資源配置,普遍加快了分支機構的整合與轉型步伐。在此背景下,中證協在本次調研中,對基礎設施相關內容給予了高度關注。
從信息系統建設類型來看,調研詳細詢問了券商設置A型、B型、C型分支機構(含分公司)的具體數量。其中,A型證券營業部作為部署現場交易信息系統、提供線下服務的核心載體,其數量變化直接反映券商線下服務網絡的戰略調整,因此調研特別關注了券商對A型證券營業部未來設立或轉型的規劃。
在管理架構層面,調研進一步深入分支機構信息技術工作的組織模式,包括總部負責分支機構信息技術管理人員數量(含規劃管理、日常運維人員)、分公司是否設立信息技術團隊或部門、分公司中負責信息技術工作的專職人員數量、分支機構信息系統運維方式、分支機構信息技術運維工作是否已部分采用了外包模式等內容。
今年2月份,中國證監會發布的《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提升證券期貨行業數字化水平。推動行業機構數字化轉型”。在政策引導與行業轉型的雙重驅動下,券商對信息技術的投入已呈現“量質齊升”的態勢,科技賦能正逐步轉化為券商的實際競爭力。
一系列案例表明,數字化工具的應用有效降低了券商的運營成本。例如,今年某頭部券商在分支機構推廣智能印章,結合物聯網+技術,實現了“人印分離”,從而增強風控管理水平,賦能分支機構智慧運營。同時,科技賦能還推動了產品與服務的持續創新,例如,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風險評估模型、個性化投資組合建議等應用場景已逐步落地。
盤古智庫(北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江瀚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證券行業競爭已從‘牌照紅利’轉向‘科技紅利’,分支機構作為直接觸達客戶的終端,其數字化水平直接影響客戶體驗。券商通過加強信息科技建設,可實現業務線上化、服務智能化,提升運營效率。”
隨著大模型等新應用、新技術與金融行業的緊密結合,本次中證協調研也關注券商技術能力的應用情況;一方面,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分支機構的落地情況,通過調研“是否已部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用于服務客戶”,評估行業在智能化服務領域的進展;另一方面,針對A型、B型證券營業部的信息技術投入成本進行細化統計,涵蓋專線與衛星費用、機房維護及信息技術設備維護成本、新技術應用投入等方面。
值得關注的是,在技術快速迭代的同時,數據安全作為金融科技應用的底線要求被納入調研核心。調研明確詢問了券商在分支機構中推廣新技術能力提升效率的同時,采取了哪些保護數據安全的措施,應用了何種預防投資者信息泄漏風險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數據加密傳輸與存儲、訪問權限分級管理、定期數據安全審計、統一的防病毒入侵監測系統等。
“中證協此次調研特別強調數據安全維度,反映出監管層對金融科技風險的高度重視。分支機構加強信息科技建設,有助于構建完善的合規風控體系,防范技術風險向業務風險傳導。”江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