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股頻現上市首日破發的現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今日成大生物,戎美股份正式登陸A股市場,不過面對低迷的市場環境,這兩只新股上市首日“毫無意外”的都破發了。成大生物競價大幅低開逾18%,戎美股份則低開逾9%。
值得注意的是,成大生物的發行價為110元,由于發行價過高,加上競價低開幅度較大,甫一開盤,中簽的投資者便虧了1萬元。雖然對于近期的市場來說,新股破發似乎成了“常態”,但中簽便虧1萬元還是讓不少投資者直呼“意外”。
10月22日自中自科技破發以來,新股的的接力情緒明顯變差,近期基本上每天都有破發的新股出現。新銳股份、中科微至上市首日跌幅均超過10%。
近期破發新股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上市首日即破發的新股以科創板個股為主,另外股價即市盈率也明顯偏高。
打新本是穩賺不賠的生意,為何近期卻頻頻破發。市場猜測可能是受新股詢價新規的影響。
早前,因注冊制下的A股市場頻頻誕生低發行價、低市盈率、低募資額的“三低”新股,詢價過程中呈現出的機構“抱團報價”行為引發監管關注。
證監會及滬深交易所先后對科創板、創業板發行與承銷規定中的詢價環節進行修訂,通過完善高價剔除比例、取消定價突破“四數孰低值”時需延遲發行的要求、加強詢價報價行為監管等內容,促進買賣雙方均衡博弈,提升發行定價市場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上述股票都是在“詢價新規”落地后發行的新股,且均較原計劃金額出現超募,因此部分市場人士猜測“詢價新規”的落地,或催化了新股發行估值迅速上移,使得上市漲幅收窄,進而出現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