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薌逸
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會議指出,要推進傳統產業深度綠色轉型,結合大規模設備更新等政策實施,積極應用先進裝備和工藝,加快重點行業綠色改造升級。
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特約研究員田惠敏認為,推動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意義重大,《行動方案》等政策的落地將助力經濟轉型,推動制造業從“規模速度”向“質量效益”轉變,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制造業加速轉型
近年來,隨著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制造業綠色轉型取得了積極進展。
例如,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等七部門2024年出臺的《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30年,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傳統產業綠色發展層級整體躍升,產業結構和布局明顯優化。
在政策支持下,制造業發展的綠色底色持續強化。工信部數據顯示,2024年國家級綠色工廠達到6430家,實現產值占制造業總產值比重約20%,比上年增加2個百分點。
同時,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加快重點行業綠色改造升級”。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華德榜創始人宋向清認為,這將涉及鋼鐵、化工、有色、建材、輕工紡織等傳統行業。在政策引導和資金等要素的支持下,傳統行業將加大在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節能減排等方面的投入,探索新的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加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提高整個制造業的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以鋼鐵行業為例,今年2月份,工信部印發了《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25年版)》,著力推動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更新提高了工藝裝備、環境保護、資源消耗、安全生產等基礎指標要求。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鋼鐵、化工、有色、建材等行業是制造業中的耗能大戶和污染物排放重點領域,這些行業將面臨更嚴格的環保要求和節能減排任務,需要通過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淘汰落后產能,推廣應用先進的綠色制造技術和工藝,以實現綠色轉型。
政策引導下,鋼鐵行業正在加快轉型步伐。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數據,截至2025年4月20日,共有189家鋼鐵企業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評估監測。其中,141家企業全過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鋼產能約5.91億噸。
“鋼鐵行業通過設備更新與綠色技術改造,提升了競爭力,為綠色制造體系構建提供了支撐。”田惠敏表示,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將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助力傳統產業向先進制造業轉型。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傳統產業深度綠色轉型“結合大規模設備更新等政策實施”,未來相關政策有望在促進投資增長,帶動技術改造,助力經濟穩定與長遠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政策加力支持引導
此前,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曾在國新辦2024年10月23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將著眼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制定出臺《行動方案》,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對于《行動方案》的具體內容,陶青介紹,《行動方案》將包括加快推進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制定,加強新興固廢綜合利用體系建設,積極推動清潔低碳氫在工業領域應用等方面內容。
在田惠敏看來,完善標準體系,制定能效標桿值、綠色產品認證規則,建立碳足跡數據庫將從政策層面推動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顯著提升環境效益,降低能耗與碳排放。
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指出,要加強共性技術攻關,完善重點領域標準,優化相關政策,健全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更好地支持和幫助企業轉型升級。
對此,宋向清表示,未來,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將進一步細化。以完善重點領域標準為例,未來政策層面有望加強綠色低碳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完善產品能效標準、碳排放標準、綠色制造標準等,以標準引領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
宋向清建議,接下來,可以加強財政金融政策支持,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對企業綠色技術研發、節能減排項目、綠色改造升級等給予資金補貼和獎勵,鼓勵企業加大對綠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力度,加快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綠色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