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一鳴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A股共有4417家上市公司獲得機構調研,較去年同期機構調研的4280家公司,增長3.20%。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機構通過調研,可深入了解企業運營狀況、發展戰略及行業地位,評估企業盈利能力和成長潛力,為投資決策提供依據。另一方面,機構通過調研有利于增加市場信息透明度,減少信息不對稱,促進市場有效定價,引導資金流向優質企業。
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川技術”)獲得1097家機構集中調研,位居第一名。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立訊精密”)緊隨其后,獲得709家機構集中調研。此外,包括浙江水晶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瀾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內的137家公司均接待200家及以上機構調研。
值得一提的是,匯川技術參與調研的海外機構高達412家,調研名單中,不乏高盛集團等國際知名機構的身影。
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匯川技術在行業內具有領先的技術優勢、良好的業績增長預期以及廣闊的市場前景,進而吸引海外機構深入了解公司的運營情況和發展戰略。
從調研邏輯來看,機構在調研過程中更加注重上市公司的盈利情況和長期投資價值。據記者梳理,機構調研的4417家公司中,共有3377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實現盈利,占機構調研公司數量比例為76.45%。此外,技術壁壘、產品市場預期、未來業務布局等是機構調研時詢問的重點。例如,立訊精密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護城河優勢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在投入任何一個行業之前,都會去做沙盤推演,并判斷存在的價值。”
立訊精密有關負責人表示,在AI領域,公司已提前10年布局與服務器相關的電連接、光模塊、電源與散熱四大領域。其中,電連接技術處于領先地位,依托電連接領域的領先優勢,公司在帶動其他產品發展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
從整體數據來看,機構調研覆蓋范圍廣泛,涉及所有申萬一級行業。其中,機械設備、電子等行業成為機構調研的重點領域,涉及公司家數分別為513家、422家。
機械設備行業方面,隨著智能制造戰略的推進,促使企業加快智能化改造和設備升級。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手段,鼓勵企業加大在工業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智能物流裝備等領域的研發與應用。這不僅推動了行業技術進步,也為相關企業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吸引了機構對機械設備行業的調研力度。
電子行業方面,國家設立產業基金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從芯片設計、制造到封裝測試等。這為電子行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促使機構挖掘潛在投資機會。
展望未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轉型升級和資本市場的不斷開放,機構調研在A股市場中的作用將更加重要。”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講師王雨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預計機構將繼續加大對新興產業、高端制造業等領域的調研力度,尋找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上市公司。
王雨婷認為,機構調研已從“信息收集”升級為“價值發現”,這將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和資源有效配置發揮積極作用。對于投資者而言,需辯證看待機構調研熱度,既要關注機構行為背后的產業邏輯,也要判斷企業是否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編輯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