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文婧 見習記者 王楠
近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中國醫療器械供應鏈發展報告(2025)》。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醫療器械工業市場規模達到1.2萬億元,物流倉儲總面積達2358.08萬平方米,醫療器械物流運輸自有車輛超過4萬臺。截至2025年5月,全國累計批準創新醫療器械353個,較2024年增加37個。
政策提速落地推動產業發展
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國家對醫療器械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在持續加大。1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改革促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顯示,通過“提前介入、一企一策、研審聯動”等機制,加強臨床試驗、注冊申報、核查檢驗及審評審批環節的溝通協調,推動重大創新醫療器械優先審評審批,縮短臨床試驗和注冊時限。針對醫用機器人、腦機接口、影像與植介入類高端器械,設立優先審查通道。同時,強調建立覆蓋審評審批、生產、流通和使用全過程的監管體系,提升行業監管效能。
地方層面也在加快推動相關部署。2024年12月3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浙江省全鏈條支持創新藥械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明確優化創新藥械掛網綠色通道,確保全流程辦理時間不超過15個工作日,推動醫療機構按“應配盡配”原則配備創新藥械,并設立臨時采購綠色通道,保障臨床應用。同時,完善醫療機構考核機制,鼓勵科學合理使用創新藥械;強化多元醫療保障,完善醫保支付和商業保險覆蓋,擴大創新藥械支付范圍。
今年6月,山西省也發布了《全面深化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改革促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支持研發創新,壓縮臨床急需器械審批時限至30個工作日。
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綠色審批通道、稅收優惠和醫保支付傾斜等多項政策,尤其強調臨床需求導向,推動企業研發由“跟仿”向“真創新”轉變,這種導向性支持遠超單純資金投入的戰略價值。
上市公司加快布局拓展市場空間
在政策推動和市場需求的雙輪驅動下,上市公司也紛紛加大布局力度,積極參與產業鏈關鍵環節的能力建設。
今年6月,迪安診斷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投資者交流會上表示,公司將以“AI+數據”為引擎,引領產業生態智能化未來。公司自主研發的病理AI大模型“靈眸”已獲得國家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其高精準度已達到臨床級應用標準,可輔助診斷57種以上的腫瘤與癌癥。公司還通過在越南設立海外子公司拓展國際IVD市場,增強全球化供給能力。
2025年4月21日,康基醫療控股有限公司旗下杭州康基唯精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四臂多孔腹腔鏡手術機器人SR01-200正式獲批上市。該產品被業內視為國產替代的重要突破,在滿足臨床需求的同時,也有望改善高端設備對進口的依賴。公司還計劃在全國三甲醫院建設培訓中心,年內預計落地約10家,進一步推動產品普及和術式推廣。
在醫療器械流通環節,英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則持續加碼布局。今年1月,公司發布的關于投資建設石塘醫藥產業園項目的進展公告稱,項目已完成方案設計,計劃總投資12億元,將建設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于一體的現代醫藥供應鏈園區,提升公司在藥品及器械倉儲與配送方面的能力。項目建成后,將服務于浙江中西部及周邊區域的醫療機構,進一步強化公司區域物流能力。
針對上市公司積極加快布局,眾和昆侖(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柏文喜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醫療器械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正在成為上市公司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和醫療服務完善帶來持續需求;另一方面,政策支持強化了從研發到落地的全流程協同。未來,隨著國產設備在AI診斷、手術機器人等高端領域不斷突破,器械市場擴容潛力將進一步釋放。企業仍需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國際合規能力,推動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
(編輯 何成浩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