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冷翠華
“首月0元”“免費保障”等宣傳語時常在一些網絡場景中出現。而這種看起來免費的保障背后,卻存在信息泄露、名為免費實則均攤在后期保費中等陷阱。針對這種現象,近期監管機構頻繁發布風險提示,消費者應看清免費保障的套路,在購買保險時要按需購買,不要看見“免費”二字就心動,在勾選投保信息時也不要圖方便在沒看清楚信息時就“一勾到底”。
10月21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要清晰地認識到“免費”是誘導,極有可能暗藏陷阱和風險。
從保險產品本身看,一些“首月0元”“免費保障”等宣傳未全面展示保費繳納整體情況,實際上是將保費分攤至后期,消費者并未真正享受到保費優惠。從監管要求看,保險險種的條款和費率,應當報監督管理機構備案或批準。“首月0元”類的銷售宣傳行為,存在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的問題。從營銷方式看,營銷片面強調“首月0元”,卻未對保費繳納整體情況、保險責任等重要內容充分提示,易使消費者忽視產品重要信息。加之一些廣告界面設置不規范,故意誘導消費者勾選“購買”“領取”“自動續費”等選項,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
對此,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消費者,在選購保險產品時應做到明明白白買保險,清清楚楚享保障。一是消費者要按需購買保險產品,不被“免費”迷惑,在瀏覽保險營銷宣傳頁面時,應注意了解發布營銷廣告主體、保險產品承保機構,看清保險產品類型、保障內容和收費方式等重要信息,根據自身風險保障需求和消費能力選購,不被“免費”營銷宣傳誘導購買了本不需要的產品。如對宣傳界面內容不了解,最好不要隨意填寫個人信息或同意授權辦理等操作,防范個人信息泄露風險。
二是消費者要知悉保險合同內容,了解條款信息再簽約。消費者如確有投保需求,應認真閱讀保險合同,對于未能明確展示保險合同條款等重要內容的銷售頁面,不隨意點擊確認,應著重了解保險責任、除外責任、保險期間、保險金額、保費繳納、風險提示、客戶告知、投保須知、續保條件、保險金賠償或給付、猶豫期和退保損失等影響投保決策的重要事項。不盲目跟風沖動消費,尤其是線上簽約投保時千萬不要圖方便就“一勾到底”。
三是消費者要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訂立保險合同時,保險人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詢問的,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蛘咛岣弑kU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消費者應客觀如實地反饋有關信息,避免因未能如實告知而影響保險合同效力。消費者隱瞞真實狀況投保,如發生保險事故,可能得不到保險賠償,容易產生理賠糾紛。
同時,北京銀保監局近日指出,部分保險機構在通過廣告引流開展互聯網保險銷售業務過程中,存在過度營銷、誘導消費等問題,且往往與共享單車、充電寶等消費場景緊密結合,加之一些消費者對保險了解不充分,這一廣告引流轉化的模式極易產生誤解,引發消費投訴糾紛。對此,北京銀保監局提示廣大消費者,免費保障通常有三大套路,一是稱“首月1元”,二是稱免費送保障,三是手機抽獎。
針對上述問題,北京銀保監局此前印發《關于專項整治北京地區互聯網保險營銷宣傳有關問題的通知》,全面叫停保險公司、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在京發布存在過度營銷、誘導消費問題的營銷宣傳廣告。同時,該局提醒消費者,在通過互聯網渠道購買保險的過程中,要盡量避開這些套路。一是不貪小利,二是看清產品費率,三是務必樹立理性消費理念。
(編輯 張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