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韓昱
2023年全年外貿成績單剛剛出爐!
1月12日,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據海關統計,202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2%。其中,出口23.77萬億元,增長0.6%;進口17.99萬億元,下降0.3%。
“總的看來,去年中國外貿經歷了風雨洗禮,取得了進出口規模穩中有增、發展質量優中有升這樣來之不易的成績。”王令浚這樣說道。
具體看,去年我國外貿主要呈現出6個方面的特點,包括外貿運行總體平穩,四季度向好態勢明顯;經營主體活力充足,民營企業主力作用增強;產品競爭優勢穩固,出口動能豐富活躍等。
其中,王令浚介紹,2023年我國進出口規模逐季抬升,一個季度比一個季度強。一季度為9.69萬億元,到二、三、四季度都在10萬億元以上。到第四季度又是一個月比一個月強,同比分別增長了0.8%、1.3%、2.8%,12月份達到了3.81萬億元,這是月度規模的歷史新高。
而從經營主體角度看,2023年,我國有進出口記錄的外貿經營主體首次突破60萬家。其中,民營企業55.6萬家,合計進出口22.36萬億元,增長6.3%,占進出口總值的53.5%,提升3.1個百分點。
在“產品競爭優勢穩固,出口動能豐富活躍”方面,王令浚介紹,2023年,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3.92萬億元,增長了2.9%,占出口總值的58.6%;同期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4.11萬億元,占出口總值的17.3%。
機電產品中,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蓄電池,“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增長了29.9%。船舶、家用電器的出口分別增長35.4%和9.9%。出口動能體現了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邁進。
外貿好于預期,全年實現正增長,都有哪些支撐因素?王令浚介紹,具體來看,外貿穩定增長的支撐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穩外貿政策紅利持續釋放,二是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優勢,三是每一個外貿經營主體的辛勤努力。
其中,從穩外貿政策角度看,2023年,各地方各部門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外貿促穩提質的相關工作部署,在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等方面,拿出了一些硬招實招。海關也就優化營商環境、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加工貿易持續高質量發展等,采取了不少有針對性的具體支持措施。各種政策落地見效,紅利持續釋放,有力穩住了外貿基本盤,激發了新動能。
而對于今年的外貿形勢和預期,王令浚介紹,當前,外部需求仍然低迷,多個國際機構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整體上不如疫情前;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沖突不斷加劇,還有像最近的紅海航運通道受阻等不確定、難預料因素,都會對貿易活動形成干擾。
他進一步表示,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有長期積累形成的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有不懼風雨、敢闖敢拼、不斷創新的廣大外貿主體,外貿綜合競爭優勢依然突出,外貿新動能加快聚集,外貿發展的有利條件多于不利因素。
“近期,我們對重點進出口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3/4的企業預計今年進出口持平或增長,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有底氣推動今年外貿繼續向好發展。”王令浚說。
(編輯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