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昌校宇 見習記者 楊潔
快遞業務量是商貿流通的最直接反映,也是消費最直觀的環節之一。
近日,國家郵政局官網發布了2020年11月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據測算,2020年11月中國快遞發展指數為312.5,同比提高35.8%,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提升。發展規模指數、服務質量指數、發展能力指數和發展趨勢指數分別為374.7、390.4、241.3和105.4,比上年同期分別提高33.5%、53.2%、15.2%和58%,快遞市場整體提升明顯。
“為應對疫情,部分行業‘危中有機’,特別是無接觸經濟迎來爆發式增長,同時伴隨各地復工復產逐步到位,我國快遞行業也得以迅猛發展,而這恰好折射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快遞業重回高位區間,不僅凸顯了我國快遞市場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潛力,也彰顯了中國經濟復蘇的良好勢頭和強大的消費能力。
數據顯示,11月日均快件處理量預計達3.3億件,最高日處理量為6.75億件,增幅達26.2%,創歷史新高。1-11月,全國預計完成快遞業務量742億件,近3個月實現從500億件到600億件、再到700億件的連續躍升。受電商促銷方式調整影響,“雙11”業務量由“單峰”向“雙峰”演變。11月1日至3日,快遞業務量近13億件,同比增長141%;短暫回落后,11月11日迎來峰值6.75億件。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11月份快遞業務的火爆,首先要得益于“雙11”戰線的拉長。具體而言,各大電商平臺在今年“雙11”期間普遍都調整了策略,線上線下同時參與進來,又由往年的“光棍節”變成了“雙節棍”,廣大消費者可以分兩撥進行購物,如此便極大地提升了11月份的網購體量,進而帶動了快遞業務的強勢增長。同時也能夠反映出國人消費信心的修復,此前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在11月份得到了集中釋放。
以中通快遞為例,11月1日至11日,中通快遞累計訂單成交量8.2億單,同比增長57.7%;攬收業務量7.6億單,同比增長76.7%,業務能力大幅提升。
北京市豐臺區市民毛女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今年“雙11”她在線上“買買買”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從日用百貨、服裝鞋帽到美妝飾品,在電商平臺消費近5000元。“一方面是優惠力度較大,適合‘囤貨’,我給家人買了很多東西;另一方面是方便,不用自行去實體店采購,在家只等快遞上門即可,‘雙11’我還沒買過癮,近期又補了好幾單。”說話間,毛女士向記者展示了她的最新“戰果”,有7項訂單待發貨,19項訂單待收貨。
“按照往年經驗,每逢元旦、春節時期消費市場都會迎來一波增長的小高峰。”付一夫認為,伴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的持續穩定與向好,消費信心與市場預期將有望進一步得到改善,再疊加節假日效應的助力,快遞業務將有較大概率繼續保持較好的景氣勢頭,預計2021年第一季度,快遞業各項指標都能實現不錯的增長。
談及未來推進快遞行業更高質量發展還需如何發力,劉向東建議,要在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方面繼續提質增效,特別是在降低物流成本和疏通堵點方面下功夫,打通快遞行業大循環。
(編輯 張明富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