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bd id="yqwgi"><tr id="yqwgi"></tr></kbd>
  • <source id="yqwgi"></source>
    <li id="yqwgi"><rt id="yqwgi"></rt></li>
  • 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
    下載客戶端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每日必讀 > 四大證券報頭條 > 正文

    4月21日四大證券報精華摘要:今年一季度20家中國企業赴美IPO 融資總額同比增長1081%

    2021-04-21 07:28  來源:證券日報網 王浩

        【證券日報】

        LPR“原地踏步”一年 貨幣政策已經前進很遠

        4月20日,最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確定:1年期為3.85%,5年期以上為4.65%。至此,LPR似乎已經“原地踏步”一年。與其同樣一年不漲不跌的,還有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具有“政策風向標”之稱的MLF(中期借貸便利)的利率。

        然而,LPR以及MLF利率在數學意義上的保持不變,其實并不能充分反映一年以來貨幣政策在時空維度的演進以及政策效果的落地實效。因為,價格是各種影響因素所達成的時點性平衡,即便平衡點一致,但是各種影響因素可能早已發生巨大變化。具體到LPR以及MLF利率的“原地踏步”而言,筆者認為,貨幣政策和利率市場化改革其實已經大步向前。

        今年一季度20家中國企業赴美IPO 融資總額同比增長1081%

        來自德勤中國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共有20家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較去年同期的6家增長了233%;總融資金額為43.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3.7億美元增長1081%。

        對于這股赴美上市潮,艾德證券期貨持牌代表陳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中國經濟轉型速度很快,出現了很多新業態公司,赴美融資對這些公司而言是不錯的選擇;其次,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各國貨幣超發,流動性充裕,資金缺少可投資的標的,中概股趁機上市也是一個好時機;此外,部分公司因股東架構問題,比如有境外投資者,在內地上市不方便;最后,赴美上市也是部分公司股東的意愿,方便后期減持。

        年內8位基金經理晉升公司高管 資格老業績優成“門檻”

        基金經理晉升為公司高管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至少已有8位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升任公司代總經理、副總經理等職務,一躍成為公司高管。其中大多是從業10余年的行業“老兵”,更有多位備受市場關注的績優基金經理。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從前海聯合基金發布的公告中發現,前海聯合基金總經理即將“易主”,前海聯合基金原總經理王曉耕因個人原因已于4月15日離職,目前總經理職位由該公司總經理助理張永任代任。

        【證券時報】

        從嚴從快從重打擊財務造假 持續凈化市場生態

        監管部門持續重拳打擊財務造假、欺詐發行等惡性違法行為。去年以來,證監會共辦理該類案件59起,向公安機關移送相關涉嫌犯罪案件21起,一批擾亂市場秩序的上市公司、機構和相關人員被追責,市場生態持續凈化。

        依法誠信經營是資本市場最基本的規矩,誠實信用是證券發行和交易活動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財務造假嚴重挑戰信息披露制度的嚴肅性,是證券市場的“毒瘤”,必須堅決、果斷、及時加以清除。特別是在新形勢新發展階段下,一些造假手段不斷翻新,如部分企業除了偽造合同、虛開發票、銀行和物流單據造假等傳統方式外,還利用新型或復雜金融工具、跨境業務實施造假,造假動機涵蓋規避退市、掩蓋資金占用、維持股價、應對業績承諾因素,伴生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等多種違法違規行為。面對各式各樣的造假案件,只有集中執法力量,創新工作機制,優化辦案模式,不斷強化日常監管與稽查執法的銜接配合,提高線索發現的及時性、有效性,才能保障重大案件的高效查處。

        左手養豬右手金融地產 牧原生態圈能否經受住考驗?

        牧原股份(002714)日前陷入輿論漩渦,質疑者與支持者吵翻了天?,F階段,關于牧原股份是否存在財務造假的爭論尚無定論,但整個牧原體系的安全性是否可靠亦值得關注。

        養豬讓牧原股份實際控制人秦英林夫婦成為河南首富,并穩居中國富豪榜前列。但隨著財富的增加,秦英林已不限養豬,其投資布局已拓展至金融、房地產開發、股權、養殖配套等多個領域,規?;蛞堰_到百億。

        天龍集團擬定增10億元 加碼新媒體短視頻業務

        近日,天龍集團(300063)公告,公司擬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發行股票,發行價格不低于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股票均價的80%,預計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0億元。

        天龍集團主要從事數字營銷業務、油墨化工業務和林產化工業務。2018年至2020年,數字營銷業務收入占公司營收的比重不斷上升,公司此次定增的資金也主要投向數字營銷領域。

        【上海證券報】

        破解長期資本不足難題 嘉賓建言養老金積累型發展

        老齡化趨勢日益迫近,養老金發展“補缺”問題也愈發迫切。資金缺口如何補?中國的養老金改革又該如何厘清走向?在4月20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分論壇上,與會嘉賓的答案歸于一處——養老金的積累型發展。

        推動養老金改革,事關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健康發展。在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波看來,當前中國金融體系的明顯短板是長錢不足,這也造成支持實體經濟貸款的比重較高、宏觀杠桿率偏高。同時,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不足,資本市場波動偏大。

        兩市融券余額首超1500億元 上市公司股東出借意愿增強

        交易所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本周一收盤,滬深兩市融券余額報1518.03億元,歷史上首次突破1500億元關口。從個股角度看,機構重倉股與科創板股票融券余額增長,是造成兩市融券總量增長的主要原因。此外,多家上市公司股東參與轉融通出借業務,也使得融券券源有所放量。

        本周一,滬深兩市有6只股票單日融券余額增長超過1億元,分別是招商銀行、寧德時代、中芯國際、美的集團、??低暫捅逼{谷,這些股票均為機構重倉品種。從走勢上看,這6只個股周一股價均收獲上漲,但昨日表現分化:北汽藍谷繼續漲停,中芯國際、寧德時代等則有所回調。

        捷昌驅動樂歌股份同道競逐 從凈利率高低看模式差異

        2020年初,由于疫情影響,居家辦公模式興起,拉動家具出口行業“V型”反轉,“驅動產品”“人體工學”等名詞變得耳熟能詳起來。

        4月20日,線性驅動行業龍頭企業捷昌驅動、樂歌股份同時披露2020年“成績單”。傳統龍頭捷昌驅動表現穩健,實現營收18.68億元,同比增長32.71%;歸母凈利潤4.05億元,同比增長42.96%。樂歌股份全年營收超越捷昌驅動達19.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8.42%;歸母凈利潤2.17億元,同比增長244.7%。從財務數據看,捷昌驅動凈利率明顯占優,樂歌股份成長性驚人。

        【中國證券報】

        完善頂層設計 促進資金流入綠色行業

        4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金融支持碳中和”圓桌會議,他在主旨演講中表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人民銀行聯合相關部門不斷完善綠色金融頂層設計。促進資金流入綠色行業和領域,促進跨境綠色資金流動。他表示,人民銀行將及時評估氣候變化對金融穩定和貨幣政策的影響。正研究在對金融機構的壓力測試中,系統性地考慮氣候變化因素。此外,正研究對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的業績評價體系。

        在碳市場建設和發展方面,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在出席圓桌會議時建議,應引導投資助力減排目標。賣出碳配額收到的資金,應全部用于支持減排的經濟活動,以發揮引導和激勵作用。

        養老金改革能解決資本市場波動的問題? 權威人士:中國金融體系有明顯短板

        4月20日,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博鰲亞洲論壇“迎接老齡化社會-養老金改革”分論壇上表示,中國在養老金體系上沒有積累足夠的經驗,因此做好國際經驗的比較是非常重要的。他列舉了經合組織、世界銀行及其它養老金體系的比較。

        周小川介紹,目前我國養老金的三支柱分類如下:政府出錢是第一支柱,企業和個人出錢是第二支柱,個人出錢是第三支柱。“第三支柱有很大的潛力,對第三支柱應增強政府和財務的支持,以便更加有吸引力。”他說。

        頂流基金經理的調倉“作業本”來了! 董承非大減倉、劉格菘愛制造

        一季度末,興全趨勢投資混合的前十大重倉股分別為紫金礦業、三安光電、萬科A、??低?、美年健康、保利地產、中國平安、北新建材、歐派家居和宋城演藝。

        對比去年年底,三一重工、順豐控股滑出前十大重倉股之列,歐派家居、??低曅逻M前十大股東序列,此外,還有三安光電、萬科A、美年健康、保利地產等獲得董承非增持。

    -證券日報網
    • 24小時排行 一周排行
    国产精品传媒99一区二区_国产高潮抽搐喷水高清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蜜_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 <kbd id="yqwgi"><tr id="yqwgi"></tr></kbd>
  • <source id="yqwgi"></source>
    <li id="yqwgi"><rt id="yqwgi"></rt></li>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即可下載

    官方微信

    掃一掃,加關注

    官方微博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