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施露
近日,合合信息旗下啟信燈塔數據研究中心聯合上海和誠創芯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發布《人工智能(2010-2021)行業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及轉化能力逐年提高,產業發明專利占全行業的65%;2010年到2020年人工智能企業融資總額達3萬億元,市場前景廣闊。
從人工智能企業的區域發展來看,京津冀地區以云計算、芯片為代表的基礎層企業較多,位列四大經濟圈之首。長三角地區更側重于應用層的發展,包括工業、金融、醫療等落地場景。
文字、人臉識別場景未來增長潛力較大
《報告》從2018年到2021年存續企業累計融資事件統計發現,人工智能產業主要融資事件發生在智能應用層,共融資2803起,獲得融資金額7369億元。
在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中,通用型應用場景例如:智能文字識別、人臉識別、智能工廠、基因檢測等逐漸被大眾廣泛使用,也是未來增長潛力較高的應用場景。
2021年以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著重構建開源算法平臺、并在學習推理與決策、圖像圖形等重點領域進行創新。
在人工智能強國戰略部署下,我國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及轉化能力逐步提高,截至2021年4月30日,產業發明專利(含授權和申請)占全產業專利數量的65%?!秷蟾妗凤@示,人工智能產業處在申請中的發明專利共計93萬件,已授權發明專利共35萬件。
據《報告》,2016-2020年人工智能產業發明專利年均新增申請增速為5.55%,年均授權增速為16.56%,近五年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創新活躍度較高。
“以制造業為例,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大國,制造業產值貢獻高,但面臨高質量勞動力短缺、人力成本上漲等挑戰。通過對生產環節(例如質檢、巡檢)AI技術的投入,以智能技術替代傳統人力,有效解決了制造業轉型發展階段面臨的挑戰,實現降本增效的同時完成制造業的數智化轉型。”沙利文咨詢總監崔楠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長三角地區側重應用層發展
一般而言,人工智能三大層多個細分產業,基礎層包括大數據和云計算相關細分產業;技術層包括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機器視覺、智能語音、自然語言理解等細分產業;應用層包括AR/VR、無人駕駛、智能應用智能設備超級計算機等。
《報告》指出,從地域分布來看,人工智能產業從技術創新到發明專利,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及京津冀地區,北京、深圳創新性領先全國。
由于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進程的加快,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創新資源逐漸“北上”、“南移”的趨勢明顯,各個創新應用先導區競爭格局開始顯現。
從人工智能企業的區域發展側重點來看,京津冀地區以云計算、芯片為代表的基礎層和人工智能算法、機器學習代表的技術層企業較多,位列四大經濟圈之首。長三角地區更側重于應用層的發展,包括工業、金融、醫療等落地場景。
“在落地場景上,數字化程度高、數據量比較大的產業場景,如互聯網、金融、醫療等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更深入,驅動行業降本增效。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在于應用,因此人工智能企業的區域分布也與當地的產業生態和人才結構有關。長三角地區側重應用層的發展主要因為該地區工業、金融、醫療產業發達,落地場景豐富,因此也最為成熟。”對于地域差異,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道。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程度最高,提供的各式各樣的應用場景最為豐富,且高速發展的經濟亟需人工智能技術來提高效率,因此人工智能在長三角地區應用層面上研發動力更強,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另外長三角資本力量強大,有強大的動力推動應用層的各項研發和技術落地,具有區域性特色。”上海易昌投資有限公司研究副總監王永遠對《證券日報》記者稱。
隨著疫情中人工智能場景的密集應用、落地渠道的增加和技術的不斷成熟開放,《報告》預計2021-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將再度高速增長,產業迎來黃金期。
“至2025年,國家公共部門及企業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投入將超過萬億元。得益于算法升級、數據量增長、算力成本下降等因素,AI技術將逐步商業化應用于各類行業,并為各行業帶來極大的降本增效空間。AI技術成熟的應用場景也已經由早期的城市管理擴展至制造、金融、汽車、消費電子、醫療、教育等行業。多個場景將迎來AI技術應用的爆發期。”崔楠對《證券日報》記者稱。
(編輯 喬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