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薌逸
7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做強國內大循環重點政策舉措落實工作。會議指出,做強國內大循環是推動經濟行穩致遠的戰略之舉。
今年以來,我國將做強國內大循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綜合施策擴大內需、促進生產、暢通循環,以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
“當前以促消費為核心,部署壯大內循環,有很強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符合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的大方向。”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下半年政策層面將推動政策落實,同時加強政策儲備,適時推出新的擴內需增量措施。
內需潛力釋放
今年以來,我國加大力度實施更加積極的宏觀政策,以消費品以舊換新、工業企業設備更新等舉措為抓手,做強國內大循環。
以消費品以舊換新為例,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介紹,消費品以舊換新方面,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力度為3000億元,前2批共1620億元資金已按計劃分別于1月、4月下達。
從政策成效來看,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以舊換新相關商品銷售額超過1.4萬億元。
隨著政策持續顯效,發揮穩投資、擴消費、促轉型、惠民生作用,內需成為上半年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內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8.8%,其中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52%。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此次會議將做強國內大循環明確定位為“推動經濟行穩致遠的戰略之舉”,凸顯了在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的局面下,我國以國內大循環的內在穩定性和長期成長性對沖國際循環不確定性的決心,進一步彰顯內需已成為經濟安全的核心錨點。
會議指出,要找準關鍵著力點,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系統清理制約居民消費的不合理限制,優化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順應居民消費需求增加多元化供給,擴大新質生產力、新興服務業等領域投資,把內需潛力充分釋放出來,不斷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
“會議提出了四大具體方向,包含在做強國內大循環方面由短期到中長期的綜合性戰略部署。”董忠云分析稱,即短期上通過破除消費限制和以舊換新政策盤活短期消費需求;中期層面,通過順應多元化趨勢加大供給端投入以實現供需匹配和消費體量實質性擴張;長期來看,通過擴大新質生產力和新興服務業等投資布局,實現投資與消費的互動。
破解國內大循環堵點
在明確做強國內大循環具體政策方向的同時,會議要求,要聚焦突出問題,提高政策精準度和可操作性,加強部門間協同配合,匯聚政策落實的合力,加快破解制約國內大循環的堵點卡點。
“目前國內大循環的堵點主要是收入不足等問題對消費需求釋放的制約。”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特定群體進行重點幫扶,解決勞動者面臨的就業和收入問題,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
在董忠云看來,當前國內大循環的堵點集中于供需錯配與流通壁壘兩大領域。一方面,我國當前存在著服務消費供給有待提升和中高端商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流通環節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數據孤島等問題阻礙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
“后續應加大服務消費補貼力度,以需促產,提升服務消費供給,實現居民服務消費需求和商家服務供給在更高水平上的平衡。”董忠云建議,此外,減少地方政府對企業所得稅的依賴,將從根本上消除其“重生產輕消費”的傾向,激發地方主動暢通消費循環的內生動力。
談及未來做強國內大循環的具體措施,王青認為,增量舉措可能包括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較大幅度上調以舊換新支持資金額度,繼續拓展政策覆蓋范圍,推動促消費效應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