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妍
今年以來,信用卡市場產品調整頻繁。繼浦發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先后停發部分信用卡產品后,7月16日,中國銀行也加入這一行列。從已披露信息來看,此次停發及此前多家銀行下架的產品中,聯名卡占比較高。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楊海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密集停發信用卡產品主要緣于三方面因素:從市場環境來看,信用卡業務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展業壓力加大;從監管環境看,信用卡新規出臺推動了信用卡業務向精細化運營轉型;從自身運營看,銀行對于信用卡產品的核算更為精細,部分成本收益不匹配、效益不佳的產品可能被下架。
聯名卡成調整重點
7月16日,中國銀行發布公告稱,基于自身業務調整的考量,自2025年8月31日起,將停止發行部分信用卡產品,同時對信用卡產品的卡面進行調整。此次中國銀行停發的信用卡產品共計24款,涵蓋聯名合作類、主題特色類等多個類別。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浦發銀行、中信銀行、郵儲銀行等多家銀行接連公告停發部分信用卡產品,且涉及產品多為聯名卡,停發原因多為“業務策略調整”“更好提升服務質量”“合作到期”“業務發展需要”等。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聯名信用卡成為被停發的主要類型,核心源于合作模式的不可持續性與綜合收益失衡。這類產品的權益兌現高度依賴第三方,合作終止或預算調整易導致權益縮水,影響用戶體驗;同時,細分場景下的用戶規模有限,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獨立運營成本與收益倒掛。此外,銀行正逐步減少對外部品牌的依賴,轉向構建自主可控的消費生態,通過整合全場景服務替代聯名方權益,強化用戶黏性與數據掌控能力。
行業進入“存量深耕”新階段
“銀行密集停發信用卡產品,是市場環境、監管要求與自身經營需求三重壓力下的必然選擇。”薛洪言表示,具體來看,市場層面,信用卡需求呈現結構性分化,推動銀行精簡產品線以聚焦高頻場景。監管層面,金融監管部門持續強化對信用卡合作業務的規范引導,要求銀行審慎管理聯名方資質與權益兌現風險,并通過政策引導優化消費金融供給結構,推動低效產品退出市場。經營層面,多卡并行帶來的系統維護、權益采購等運營成本高企,銀行通過停發低效卡種并將存量用戶遷移至標準化產品,實現資源重新配置以提升管理效率。
銀行密集停發信用卡產品的背后,更凸顯出行業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競爭的明確信號。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數量已降至7.21億張,連續第十個季度下滑。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信用卡步入“精耕細作”的盤整期。銀行密集停發信用卡產品,表明信用卡行業處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信用卡機構需要不斷發力產品創新及運營手段,及時調整產品、業務策略,在拉新與客戶留存層面持續精進。
薛洪言認為,信用卡業務未來將聚焦三大轉型方向:一是全域場景整合,突破單一信貸功能,打通支付、信貸、財富管理等服務鏈路,構建覆蓋“食住行游購娛醫”的自營消費生態;二是科技賦能升級,推動虛擬卡與實體卡融合,優化數字化服務體驗,同時通過智能風控技術提升資金安全與資產質量;三是客群分層深耕,依據消費行為細分用戶群體,針對高頻剛需客群強化日常消費權益,為高凈值客群提供跨境支付、財富管理等綜合服務,滿足企業用戶商務場景需求,實現從“規模發卡”向“價值創造”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