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詩鈺
近日,中央決定在河北靠近北京、天津的地方建設雄安新區。分析人士表示,隨著雄安新區建設的推進,無疑會給當地區域經濟發展帶來重多利好。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這對于雄安當地的上市公司來說意味著重大利好,特別是對于在當地有地產、金融、交通、物流、餐飲等相關產業的公司,會有比較大的利好,特別是有利于水泥建材類的公司。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分化格局,結構轉型升級加速實現。”長江證券一位分析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從投資情況來看,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前五位的省份中,山東、江蘇分別投資52364億元和4937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5%和7.5%,增速同比回落3.4個和3.0個百分點,與1-11月相比山東增速持平,江蘇回落0.3個百分點;河南投資39754億元,同比增長13.7%,增速同比回落2.8個百分點,比1-11月提高0.3個百分點;廣東、河北分別投資32947億元和3134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和8.4%,增速同比分別回落5.9個和2.2個百分點,比1-11月分別回落1.6個和0.6個百分點。
有關專家表示,從數據可以看出,區域投資分化,增長動能各異。東部地區已率先擺脫投資的束縛,中西部地區的投資依賴度仍然很強。同時,在同一經濟區域內部,發展模式和增長動能同樣可能存在差異。
上述分析師表示,近年來,產業轉移的邏輯仍在推進,從東部逐步向中西部轉移,形成了環環相扣的“雁行矩陣”。中西部要實現追趕效應,必須對東部產業轉移進行有序承接。由于中西部地區在勞動力、土地、能源價格等方面,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中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條件日漸成熟。
從未來經濟發展的路徑來看,東中西部增長的邏輯各不相同。該分析師稱,東部地區主要依靠產業結構升級改造+科技創新驅動,背后是價值鏈分工體系定位的躍升,科學技術創新將成為東部地區持續增長的支撐點;中部地區主要依靠承接產業轉移+推進新型城鎮化,追趕效應仍在持續釋放,積極的產業政策引導將是重要推動力;西部地區增長仍是投資驅動邏輯,較高增速恐難持久,未來仍需依靠自身的資源優勢產業建設,特別是依托“一帶一路”尋求發展。
有關專家表示,從區域經濟的發展前景來看,機遇良好,風險仍存。一方面,投資驅動下的“小而強”省份和創新驅動下的“大且穩”省份,分別是短期和中長期內最具增長潛力的投資機遇點;另一方面,產能去化影響下的“老經濟”和產業承接過程中的“新問題”,都將成為未來的投資風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