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市場化手段,讓企業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實現去產能
■本報記者 蘇詩鈺
4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落實2017年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會議指出,要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動“三去一降一補”改革任務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尤其要注重通過完善職工安置、債務處置、資產處理等政策及市場化退出機制促進化解過剩產能,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
去年,我國著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補”,供給結構有所改善。有關數據顯示,以鋼鐵、煤炭行業為重點去產能,全年退出鋼鐵產能超過6500萬噸、煤炭產能超過2.9億噸,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分流職工得到較好安置。
在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同時,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以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提高煤電行業效率,為清潔能源發展騰空間。
蘇寧金融研究院貿易金融中心主任黃志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利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的重點是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去杠桿的重點是企業部門的去杠桿,而企業部門的去杠桿重點又是國有企業的去杠桿,因此國有企業的債務處置問題,特別是地方性國有企業中存在大量的僵尸企業,要利用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出清;其次是化解過剩產能方面,要轉變行政化去產能的方式,利用市場化手段,讓企業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實現財務預算硬約束,實現去產能;第三是資產處理,特別是不良資產的處理,可以考慮用債轉股方式,或者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來化解不良資產的難題,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
浙江財經大學經濟系主任文雁兵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際上,與市場化法治化對應的另一面是去行政化,我國經濟發展當中部分問題產生的原因是由行政因素而非市場因素造成的。因此,要更好發揮市場化法治化手段的作用,必須同時將重點放在如何減少行政干預上,如改革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減少政府行政干預,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市場化法治化強調的是有序競爭,競爭是經濟走向繁榮的基礎,需要最大限度地創造充分且公平的競爭環境,在企業進出、組織生產、要素流動、產品定價、商品流通等各方面給予經濟個體充分的自由空間和制度保障,如此才能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文雁兵表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就是讓市場選擇哪些企業好,哪些企業不好,依照法律法規允許市場出清。因為現在是市場經濟,運用市場化方法可以優化資源配置,而過多的行政干預反而損害經濟質量和效益的提升,保障市場化方式推進關鍵是管住政府的手。
就如何將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落實到位,黃志龍表示,首先要界定政府與市場關系,構建服務型的政府,政府的作用是市場競爭的裁判員、監管者而不是參與競爭的主體;其次要加強和完善法制建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四大法治化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