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虎證券投研團隊
Facebook在周三美股交易日后公布了該公司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Facebook第二季度營業收入132.3億美元,同比增長42%,較市場預期低1.2億美元、差距約0.9%。此外,日活用戶14.7億,月活用戶22.3億,均同比增長11%,但低于市場預期的14.8億和22.5億。
受Facebook幾大核心數據均低于預期的影響,該公司股價在周三的盤后交易中先是大跌10%,隨后跌幅擴大超過20%,市值蒸發1400多億美元。
Facebook的業績為何沖擊如此之大?暴跌超兩成是資本市場的正常反應還是過度恐慌?Facebook的業績及其引發的股價暴跌事故對持續多年的美股尤其是科技股牛市產生什么影響?圍繞以上幾個問題,老虎證券投研團隊在騰訊新聞客戶端首發了他們的快速研究分析。
1.這是Facebook近幾年來最差的一份財報。
首先,用戶增長和營收增速和陷入瓶頸,更具體的是歐洲區的月活用戶和北美區的廣告營收衰退,差就差在是“史上頭一遭”,讓投資者看到了第一個天花板。其次,成本增速超預期,因數據泄露事件后投入的運營、法律等方面開支加大,超過華爾街普遍預期,其中新招人數同比上升47%,意味著未來將持續受影響。同時,在電話會議上,高管對一些問題無法給出具體的回答加深了投資者的恐慌情緒。
然而,對廣告收入下降的預期以及月活用戶像Instagram等平臺遷徙,Facebook在前幾季度就有提到,并不能說是此次財報突然變糟糕的。所以一定程度上說,是投資者此前對這些風險的“選擇性忽略”。
2.業績和電話會議透露的信息加劇了投資者的擔憂。
暴跌分為兩部分,首先是財報的“不及預期”,跳空大跌10%。然后是電話會議上投資者有更多擔憂的情緒。
從技術上來說,此次暴跌和此前“數據泄露”門有相似之處——平時非常穩定,早關鍵點位容易出現大波動。Facebook一直是較為穩定的大盤股,也是很多量化交易選擇的標的,波動率低是其一大特點,因此一旦觸及到某些關鍵點位容易引發“多米諾”式的平倉單。從盤后交易的情況來看,195美元這個支撐位出現了大成交量。此外,三個月前大跌時的建倉,也有了超過30%的浮盈,變現的需求很大。
從投資者情緒上來說,投資者最大的擔憂就是無法從公司高管口中得出未來的預期,尤其是投資者最關注的點,比如CEO扎克伯格大篇幅介紹成就、COO桑德伯格不確定新功能Story是否有同樣影響力、CFO韋納無法預測月活下降的影響的程度和時間等。
因此,暴跌兩成是市場的正常反應,因為投資者也不確定Facebook會繼續“高增長”還是“保穩定”,這就會產生“拋”和“留”的爭議。
3.Facebook的社交霸主地位暫難被撼動。
刨除一次性支出的影響,數據門之后Facebook的運營成本增加很多,包括大量招新以及在法律和市場上的投入。這些影響是持續性的,對在歐洲這種偏”左“的地方影響更大,可能一定程度上影響Facebook的運營模式。但是只要有IT的地方就有可能有信息泄露,因此如果沒有“變革性”的新產品出現,Facebook在歐美地區社交軟件的地位還很難被動搖。
4.需要重新審視幾大科技龍頭股的抱團沖高現象。
首先,這是“成長股投資”的又一次典型的投資者教育。當投資的目標是“高增長”的時候,保持加速度就更難,當面臨“業績變臉”時,股價會加倍變臉。Facebook不是第一家,美股歷史上有很多成長股都經歷這樣的過程。有高收益對應高風險,市場永遠是盈虧同源的。
此外,對這兩年出現的“大盤股抱團”需要重新反思。我們發現今年以來標普500的領頭羊FAANG也是主要領漲力量,除去他們,甚至整個標普500都是跌的。這說明現在的投資無論機構散戶都有向“大票”抱團的傾向,市場形成明顯的“馬太效應”。一方面是業績上的馬太效應,大公司擁有大資源反而容易獲得優勢,另一方面是股市的羊群效應,大盤股漲得好因此就產生扎堆。
Netflix和Facebook的最新業績相繼折戟,市場可能重新思考“大盤股抱團”,接下來馬上要發布的蘋果和亞馬遜財報就顯得格外重要。
當然,科技股龍頭股出現下滑,也給其他發展中的科技股提供機會。當Facebook出現用戶天花板的時候,那Twitter、Snapchat甚至Spotify都會出現相應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