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毛藝融
上市公司2024年度業績預告陸續發布,一批市值500億元以上的行業頭部公司展示出穩健的經營實力。
多家鏈主企業更是以扎實的業績、向新奔赴的決心、產業整合的魄力,引領著上市公司“向實向新”發展,凸顯出其作為“鏈主”的引領力、影響力和價值力。
頭部公司2024年“成績”可圈可點
數據顯示,截至2月5日,滬市市值500億元以上的公司中,有52家發布了業績預告,其中預告增長或者扭虧的達38家,占比超七成。35家公司預告凈利潤下限超10億元,集中在煤炭、航運、公用事業等行業。
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力斯”)、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公司預告凈利潤下限在50億元以上,其中,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公司預告凈利潤下限超百億元。
進一步看,多個行業市值在500億元以上的頭部公司2024年“成績”可圈可點。
華勤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預計營業收入1090億元到1100億元,同比增長27.8%到29%;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28.5億元到29億元,同比增長5.3%到7.1%。公司稱,隨著算力需求的增長、生成式AI技術的突破和應用場景的拓展,整體行業景氣度繼續回升,對公司經營產生正面影響。
中國電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經營數據顯示,公司全年新簽項目數量合計9248個,涉及新簽合同金額1.27萬億元,同比增長11.19%。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交建”)披露的經營信息顯示,2024年公司新簽合同額為1.88萬億元,同比增長7.3%。
有分析人士表示,頭部公司中的“鏈主”企業廣泛分布于多個行業,它們處于產業鏈的核心位置與關鍵環節,在技術和市場兩方面都處于領軍地位,最能感知行業變化以及應對復雜外部環境,成為保障上市公司整體業績的“基本盤”,這種行業定力、影響力和感知力成為投資者信心的“穩定器”,也為其估值提供了堅實基礎。
“鏈主”型公司研發投入位居前列
“鏈主”企業對行業發展具有一定引領力,其“嘗新”的勇氣和“創新”的能力也在持續賦能產業發展和公司價值提升。
數據顯示,滬市市值500億元以上的130家實體類企業2024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合計523億元,同比增加6.7%,占整體研發費用比重超46%。上述研發投入主要分布在電子、生物醫藥、建筑等領域,其中,中國交建、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研發投入位居前列。
業內人士表示,“鏈主”型上市公司不僅能夠推動自身技術創新,同時還能將創新動力傳導至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提升產業鏈價值。
在創新藥領域,百濟神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濟神州”)、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鏈主”企業在重磅創新藥物的探索方面,始終保持引領作用。
在半導體領域,針對AI時代對圖像傳感器的需求,上海韋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持續進行研發投入,旨在推出性能更優的尖端產品。
在家電行業,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探索基于語音場景、AI視覺、感知類的主動服務。
借助并購有望迎來估值重塑
多家滬市頭部公司的重組進展也有序推進,賽力斯更新了修訂后的重組報告書,繼續推進發行股份購買重慶兩江新區龍盛新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事宜;同期,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組“進度條”也進展到了披露重組報告書的節點。
2025年,“鏈主”企業的并購重組依然是最大看點之一。憑借對產業的掌握力和引領力,“鏈主”企業成為當下產業整合的“主力部隊”,吸收合并、股權收購、股權轉讓等方式層出不窮,進一步聚焦主責主業和優勢領域。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以橫向或垂直整合為目的的產業并購成為主流,整合帶來的產業升級和效率提升預期將會帶來估值溢價,一批產業鏈頭部公司有望擁有更多估值重塑的機會。
“有過IPO申報經歷的企業有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而擁有產業整合和協同能力的‘鏈主’企業對業內公司并購,不僅有助于原有股東實現退出,還能夠避免惡性市場競爭,實現資源集中和產業鏈、技術、人才的整合。”分析人士表示。
控制權變更也是常見做法。一批中央企業、地方國有企業等“鏈主”企業基于國資專業化整合要求,頻頻出手,相關運作均圍繞企業核心業務和戰略發展方向開展,通過專業化整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地位。
2024年以來,涌現出中國稀土集團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編”廣晟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控股中醫藥企業天士力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案例。而大“鏈主”培育更多細分賽道或區域產業“鏈主”的預期,則讓相關頭部企業的定位逐步清晰,推動價值重估。
(編輯 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