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賈麗)新能源汽車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機器人、AI眼鏡等終端對電池需求的不斷增長,為固態電池未來的發展打開了廣闊空間。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微信公眾號長虹發布顯示,作為新能源電池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四川長虹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虹能源”)旗下深圳長虹聚和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虹聚和源”)也在一直致力于固態電池的研發與生產。
固態電池是一種使用固體電極和固體電解質的電池,由于取代了以往鋰電池的電解液,電池能力密度得到大幅提升。固態電池也成為了電動汽車和儲能系統的主要選擇。
在全球電池版圖中,長虹能源早已占有一席之地。據悉,公司具備年產35億只(組)堿錳電池、5億只18650等各型號鋰離子電池及1億只以上小型聚合物電池的產銷能力,銷售地圖覆蓋超過100個國家,其中,堿性電池更是連續13年穩居全球第四、中國第二。2023年4月份,長虹能源并購聚和源公司,開始布局物聯網、低空經濟等前沿賽道。

如今,長虹聚和源已經發展成為集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研發、設計、制造和銷售為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深圳市“專精特新企業”,并且成為了國內智能穿戴鋰電池行業標準制定者,現有深圳、湖南兩大制造基地,具備年產超1億只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的產銷能力。
雖然前景明朗,但固態電池要達到技術量產仍然有幾座“大山”需要翻越。據長虹聚和源相關負責人介紹,固態電池在材料、生產工藝及設備、生產成本,以及電解質成膜環節等仍然面臨著眾多科學難題,導致其在工藝等方面均未成熟,達到量產更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面對技術難題,長虹聚和源提前謀劃、積極布局,從界面優化、材料創新、工藝改進等方面不斷創新探索。“我們積極與國內知名高校合作共同研發固態電池,聚焦電解質材料、界面優化等關鍵技術。”長虹聚和源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目前,長虹聚和源已經成功研發出凝膠電解質技術,該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界面接觸難題,表現出了良好的兼容性、高安全性,同時還可原位固化。“目前該技術已經處于中試階段,預計今年將搭載在機器人上。”公司負責人稱。
據相關市場研究機構預測,2025年我國固態電池市場空間將達到30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200億元。對此,長虹聚和源充分發揮前瞻性,制定了詳實的發展計劃。目前,長虹聚和源已啟動固態電池試驗線建設,預計今年實現半固態電池量產,2030年推進全固態電池商業化。
長虹聚和源相關負責人表示,長虹聚和源在固態電池電解質、界面等關鍵環節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未來,長虹聚和源將持續聚焦材料創新、工藝優化及生態協同等方面,探索超離子導體、新型固態電解質,突破固態電池專用設備技術難題,推動固態電池測試標準、安全認證體系完善,加速固態電池商業化進程。
(編輯 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