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冀川
7月28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同志座談會在京召開,會議總結上半年工作,分析當前形勢,部署下一階段重點任務。會議強調,做好下半年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突出“強筋壯骨”、價值創造、安全保障、行業治理,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
其中,會議圍繞深化數字技術賦能應用,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進行了重點部署,包括:制定數據要素賦能新型工業化、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實施意見。完善基礎軟件、工業軟件高質量發展政策。完善中國開源體系,建設國家級人工智能開源社區。抓好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百城試點。推動“人工智能+制造”行動走深走實,加強底座攻關和重點場景應用。分級分類深化工業互聯網應用,培育一批工業智能體。
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對記者分析,盡管數字技術賦能成效斐然,但相關數據表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率大致在40%上下,數據確權、定價機制不完善進一步拉大了“數字鴻溝”,因此亟需政策進一步扶持,如提供補貼與稅收優惠,引導鏈主企業搭建產品數據標準服務平臺,實現供應鏈數據互聯互通,提升產業鏈數字化水平,降低協同成本。
在一系列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措施中,推動“人工智能+制造”行動走深走實,加強底座攻關和重點場景應用引發業內高度關注。安光勇表示,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是推動產業升級、重塑全球競爭力的關鍵一步。我國制造業面臨勞動力成本攀升、國際供應鏈風險加劇等挑戰,需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重組生產要素、優化流程、提升效率,實現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的華麗轉身。
在落實“人工智能+”行動進程中,多部委也加入其中。今年5月份,國家數據局綜合司印發《數字中國建設2025年行動方案》,提出體制機制創新、地方品牌鑄造、“人工智能+”等重大行動。明確表示,深度挖掘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積極開展人工智能高質量數據集建設。著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及智能制造裝備。
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教育與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區塊鏈與數據要素專委會主任陳曉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依賴算力基建、數據治理、算法創新三大技術底座的突破,要重點攻克工業大模型、多模態感知、數字孿生等關鍵技術,以及通過建立國家級人工智能開源社區等舉措,構建自主可控技術體系。
陳曉華認為,“人工智能+制造”行動已步入深水區,其本質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重組制造業生產要素、產品架構和供應鏈邏輯,這將引發多行業鏈式變革。如5G全連接工廠將為制造業帶來全新的生產運營模式,定制化生產的門檻有望進一步降低,大幅提升制造業的生產柔性,無論是傳統制造業企業,還是5G、云計算企業,都將從中獲益。
(編輯 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