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春蓮 見習記者 許偉
3月18日普華永道發布了《中國金融科技調研2020》(下稱“《調研》”),這是普華永道自從2016年起,連續四年在全球范圍內對金融科技行業展開調研?!墩{研》顯示,中國金融業隨著科技進步發生了巨大變革,新冠疫情更加速了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隨著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金融改革推向縱深,對金融科技創新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4.0時代
2016年的首次《調研》關鍵字是“顛覆”,即金融科技正由外向內顛覆和重塑金融行業。本次《調研》的關鍵字為“加速”,一方面,新冠疫情加速了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依托金融科技進行全方位創新與賦能。
《調研》指出,目前的金融發展模式已經從1.0的網點時代到2.0的網銀時代再帶3.0的移動互聯時代,發展到如今的金融科技4.0時代。4.0時代,依托于人工智能(AI)、現實增強(AR)、語音識別設備、穿戴智能設備、無人駕駛、5G通信、塊鏈等創新型技術手段,銀行金融等服務渠道無處不在,進入開放銀行時代。
各金融機構應該如何積極擁抱4.0時代?對此,普華永道中國管理咨詢業務主管合伙人張立鈞表示:“各細分金融領域對金融科技的訴求與期望有所不同但各類金融機構仍有一些共通的原則可遵循:一是丟掉歷史包袱,突破思維局限;二是實現頂層戰略和速贏舉措的統一;三是讓科技部門從被動支撐變成主動賦能,甚至引領業務。”
在科技驅動金融4.0時代的背景下,未來三年,機構認為的金融科技發生技術突破的主要領域是什么?《調研》顯示,28%的受訪者認為大數據是突破的主要領域,23%的受訪者認為是人工智能,20%的受訪者認為是云計算。17%的受訪者認為是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
新技術發展的趨勢有哪些呢?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管理咨詢業務總監方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融合與規范是一個方向。他以大數據為例表示,融合方面,大數據應用日漸成熟,在銀行零售業務中,基于行內外大數據對客戶畫像的精準描述,未來借款以通過建立企業以及集團客戶的知識圖譜助力對公業務等;在規范方面,數據缺失或數據質量較低也是目前數據應用的主要挑戰。
創新與合規并重
本次《調研》涵蓋了傳統金融機構的各個細分領域以及金融科技公司。傳統機構包含了銀行理財子公司、保險資管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等細分領域的受訪者。其他類受訪機構則包括消費金融公司、融資租賃公司、清算機構、大型企業金融事業部等。
以主流的銀保機構為例,創新與合規成為關注點?!墩{研》顯示,銀行業中91%的受訪者認為會在未來五年發展基于大數據高級分析的智能銀行;89%的受訪者期待未來五年風控智能化創新升級,做到多維、精準、實時、共享。85%的受訪者計劃未來五年提供基于產業互聯網的綜合金融解決方案。同時,25%的受訪者認為數據的可獲性和合規性是雙方合作的主要挑戰。21%的受訪者認為信息科技系統的安全性與兼容性是主要挑戰。19%的受訪者認為,監管的不確定性是主要挑戰。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咨詢合伙人郝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科技可以對銀行業進行創新賦能,在對公與零售業務層面特點各異。金融科技在銀行對公業務的創新性賦能,集中體現在推出特色的小微企業服務,而在零售領域,金融科技助力構建開放銀行、智慧網點,推進場景生態互聯。
在受訪者認為的挑戰方面,郝帥認為,因為銀行掌握了大量的客戶隱私信息和交易數據,一旦遭受惡意網絡攻擊,或者為了業務合作而要降低系統安全門檻,面臨潛在的操作風險和聲譽風險非常巨大。同時,對信息監管要求不斷加強的環境下,數據共享的不確定性也為共建生態圈帶來風險。
在保險領域,《調研》顯示,94%的受訪者相信未來五年客戶畫像與數據挖掘等技術將更有針對性的發現、獲取、營銷和服務客戶。75%的受訪者認為未來五年科技變革使得保險標的風險狀態發生巨大變化,從而改變產品。93%的受訪者認同未來五年自動化和智能化系統可有效提高內部運營效率和降低經營成本。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挑戰方面,由于保險業務,尤其是壽險,大量涉及個人隱私。險企在開展合作時,如何獲得客戶的許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挖掘商業價值,以及如何確保網絡安全,需要進一步思索。”
周瑾在金融科技對險企的創新幫助也沒有忽視。他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以7000億元市場的車險為例,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未來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剮蹭等事故的風險形態可能會消失,風險會更多轉變為電腦自動控制程序的產品風險,例如產品設計風險,產品開發風險,互聯技術風險,甚至所謂的bug風險。這樣的本質變化,對于目前產品同質化的保險行業有啟發意義。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管理咨詢主管合伙人王建平總結稱:“為了應對挑戰,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金融科技公司,建議在技術應用領域遵循三大原則:一是技術融合發展,創新雙向驅動;二是應用成熟技術,降低創新風險;三是發展監管科技,防范無序創新。”
(編輯 喬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