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昱
今年上半年,美元指數下跌10.79%,創下了近52年以來最差表現。從6月下旬到7月初,美元指數更是連續跌破98、97的整數關口,7月1日盤中最低探至96.37,也創下2022年2月下旬以來最低水平。雖然此后美元指數有所反彈,但截至7月11日收盤,美元指數仍處于98下方,今年以來跌幅達到9.78%。
在筆者看來,今年以來美元指數大跌,并非外匯市場的偶然波動。美元指數走弱有其內在規律與趨勢,在三重因素影響下,美元指數或將繼續承壓下行。
第一,美聯儲仍然處在降息周期之中,會使美元指數持續承壓。
去年9月份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式轉向寬松,首次就超預期降息50個基點。2024年9月份至12月份,美聯儲連續降息3次,累計降幅達到100個基點。但此后,美聯儲進入了“觀望”階段,對降息保持了高度謹慎的態度。
不過,這一立場主要還是源自美國通脹以及經濟的不確定性,美聯儲為預防通脹反彈,降息節奏有所遲滯,但并非結束降息周期,目前市場仍普遍預期美聯儲將在9月份降息。從匯率角度看,由于美聯儲降息會降低美元資產和非美資產的利差,在美元資產吸引力減弱的情況下,資本就可能繼而尋找其他更具吸引力的市場,美元指數通常會因此走弱。
第二,美國經濟受高利率、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與非美國家的經濟差距或不斷收窄,將促使美元指數偏弱運行。
從今年上半年看,美國經濟在高利率等因素影響下,雖然尚未實質性步入衰退,但是動能明顯走弱。在美聯儲7月10日公布的6月份貨幣政策會議紀要中,“不確定性”一詞被提及27次,足以證明,美國關稅、監管等一系列政策變化,正在促使市場逐步就其經濟“不確定性”達成共識。
美元指數是衡量美元對六種主要貨幣(歐元、日元、英鎊等)匯率變化的指標。從趨勢看,歐元區等的經濟相對于美國經濟而言處于回升態勢,美國經濟明顯在走弱。數據顯示,美國2025年第一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經第三次修正后,環比按年率計算萎縮0.5%,相較于2024年第四季度2.4%的GDP增速下滑明顯;2025年第一季度歐元區GDP則環比增長0.3%,較2024年第四季度(環比增長0.2%)有所提高??紤]到美國關稅政策等不確定性因素對其經濟的負面影響或將進一步顯現,美國與非美國家的經濟差距收窄仍將延續,這將促使美元指數偏弱運行。
第三,美元資產信用受損,“去美元化”輿論漸起,也從長期角度給美元指數帶來下行的壓力。
美國持續的財政赤字和大規模的債務擴張,使得市場對其財政可持續性產生懷疑。5月份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宣布,鑒于美國政府債務規模及其利息支付比例的持續增長,決定將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一級至AA1,評價下調即是美元資產信用正在下降的直觀反映。此外,美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等因素也在反復引發市場對美元信用的擔憂。近年來,“去美元化”輿論漸起,美元資產“避風港”地位也在弱化,雖然這一影響是長期變量,但也會給美元指數帶來下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