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尚伃
見習記者 于宏
管理規模逼近10萬億元的券商資管業務正經歷重塑,行業競爭加劇。在券商轉型進程中,提升主動管理能力、應對大集合產品(運作模式參照公募基金)到期潮、獲取公募基金牌照成為“必答題”。
目前,部分券商資管憑借“公募+私募”雙牌照優勢,加速業務布局和規模擴張。然而,仍有不少券商由于尚未取得公募基金牌照,在大集合產品到期時面臨諸多限制。近期,多家券商或資管子公司從“被動整改”轉向“主動協同”,計劃將旗下大集合產品管理人變更為公司旗下或同一股東旗下的公募基金公司。
深圳市前海排排網基金銷售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總體來看,券商或資管子公司選擇股東關聯的基金公司作為大集合產品的新管理人,兼顧了市場穩定、資源整合、產品升級和操作便利性,是可行性較高的整改方案。”
大集合產品面臨抉擇
在資管行業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向公募滲透已成為券商資管實現做優做強、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公募業務對券商資管的戰略價值已不言而喻。Wind資訊數據顯示,大集合產品數量共計167只,截至一季度末合計管理規模達3570.32億元。其中,債券型基金共75只、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共49只、貨幣型基金共34只。然而,全行業僅有15家券商或資管子公司持有公募基金牌照,眾多券商或資管子公司因牌照缺失,不得不在大集合產品到期時,在延期、清盤、變更產品管理人等方式中選擇其一。
近期,券商大集合產品到期困境愈發凸顯,相較于延期及清盤,不少公司轉向“主動協同”,選擇將產品的管理人變更為同一股東旗下的公募基金公司。以中信證券資管為例,近期,中信證券資管擬召開持有人大會,審議將公司旗下“中信證券卓越成長兩年持有混合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等17只大集合產品變更管理人為華夏基金(中信證券持股62.2%)、變更注冊為公募基金相關事項。除中信證券資管外,5月19日,國元證券也發布公告稱,擬將“國元元贏六個月定期開放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產品管理人變更為其參股的公募基金公司長盛基金。5月12日,東海證券發布公告稱,當日起,“東海證券海鑫雙悅3個月滾動持有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產品管理人由東海證券變更為東?;?。
“在券商公募大集合產品整改過程中,相較于清盤或延期的方案,將管理人變更為同屬一個股東體系的基金公司具有多重優勢。”劉有華對記者表示,一是管理人變更能夠最大程度保持產品的存續運作,避免清盤帶來的規模流失或延期可能引發的投資者疑慮,從而穩定市場份額,維護客戶信任。二是券商與基金公司之間可在投研、風控、渠道等方面實現資源互通,發揮協同效應,強化市場競爭力。三是相較于清盤或延期,同一體系內的管理人變更路徑更為清晰,落地效率更高,更易實現平穩過渡。
獲取公募牌照是關鍵
“在券商資管業務發展布局中,獲取公募業務牌照能夠拓寬券商的客戶覆蓋面,推動券商的公募、私募資管業務形成有效的協同互補,實現全方位的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服務。”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募基金牌照在券商資管業務轉型過程中也將起到關鍵作用,能夠助力券商有效解決大集合產品改造問題。整體而言,獲得公募基金牌照能夠推動券商的資管產品結構進一步多元化,增強券商資管業務的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券商持續優化資管業務結構,提升主動管理能力,資管規模止跌回升,主動管理產品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截至2024年末,證券行業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為9.7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7%,其中,以公募基金和集合資管為代表的主動管理產品規模合計4.3萬億元,占比約44%,連續三年高于定向資管產品規模占比。
然而,券商資管業務的競爭格局仍呈現分化趨勢。從上市券商資管業務手續費凈收入來看,2024年,42家上市券商資管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合計為440.92億元,同比下降0.35%。今年一季度,42家上市券商資管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合計為101.31億元,同比下降3.32%。不過,也有多家券商表現出色,東吳證券、國聯民生等13家券商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的資管業務收入均實現同比增長。
在去年私募資管規模企穩回升后,今年一季度末,券商私募資管規模再度壓降至5.32萬億元,較去年7月份的2024年最高值5.85萬億元減少了5309.62億元。其中,以主動能力為代表的私募集合資管計劃規模為2.82萬億元,單一資產管理計劃規模為2.5萬億元。鑒于私募資管業務天然存在客戶門檻高、規模擴張天花板顯著等特點,券商紛紛推進公募化轉型,通過申請公募業務牌照、申請設立專業的資管子公司等方式,積極布局公募賽道,“公募+私募”雙輪驅動已成為券商資管決勝的關鍵。
截至一季度末,有4家券商及資管子公司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呈現出“梯隊化領跑”的競爭格局。其中,東方紅資產管理(東方證券的資管子公司)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為1585.59億元,位居第一;華泰資管緊隨其后,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為1365.62億元;中銀證券、財通資管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分別為1313.9億元、1056.83億元。目前,廣發資管、光證資管、國金資管、國證資管(原名安信資管)正在申請公募基金牌照。
當下,不少券商資管公司正憑借雙牌照優勢加速推進業務規模擴張。從已擁有公募基金牌照十年的財通資管的發展戰略來看,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公募業務領域,公司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持續優化產品結構,著力打造定位清晰、投資風格穩定的多元化產品矩陣;同時,注重客戶陪伴與服務,努力提升公募投資者的投資體驗和獲得感。在私募業務領域,公司在強化傳統固收優勢的基礎上,同步推進多策略產品開發,并不斷拓展ABS(資產支持證券)等投融聯動業務以及資本市場創新類業務;同時基于機構等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資產管理解決方案。”
長遠來看,券商面臨與銀行、公募基金、保險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同場較量的局面,主動管理轉型之路依舊漫長且充滿挑戰,券商資管需進一步錘煉并塑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