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年報季到來,多數房企交出了一份銷售業績向好的成績單。
龍頭房企繼續保持著規模上的絕對領先。如碧桂園(8.35+0.00%)的合同銷售金額約5018.8億元,同比增長31.25%。
與此同時,中小型房企的業績增速變得打眼。中國奧園(4.52-3.00%)實現了912.8億元的合同銷售額,同比增長100%;弘陽地產(2.69+1.13%)合約銷售額達473.38億元,同比增長84.2%;融信中國(8.92-0.89%)2018年合約銷售額約1218億元,同比增長73.35%;龍光地產(7.27+0.41%)合約銷售額718.03億元,同比增長65.4%。
盡管集體看漲,但多家房企也在降速求穩,不再一味追求規模增長。規模與效益并重,已經成為諸多房企的共識。
積極拿地布局
機構早就已經做出過業績預測,根據2018年的銷售表現,有30家房企跨越千億元大關,從傳統的“萬保招金”到“碧萬恒融”,“強者恒強”局面進一步鞏固。
克而瑞數據顯示,2018年,各大房企銷售規模繼續擴大,行業集中度進一步上升。從2018年銷售流量金額來看,前十強房企集中度為26.9%,前五十強房企集中度達55.1%,百強房企集中度達66.7%。
“對房企投資布局、融資能力、內部管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克而瑞報告稱。
目前來看,龍頭房企拿地積極性依然較高,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城市群。
以碧桂園為例,截至2018年年末,公司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土地權益可售貨值達3721億元,面積超過2544萬平方米。
這些城市群的布局,也為房企的業績提供了背書。
例如新城控股,公司2018年年報顯示,長三角地區銷售占比達到56%,銷售金額為1238.2億元,長三角地區成為新城控股業績增長的關鍵點。
此外,萬科、中海、保利、龍湖、華潤等房企,來自長三角的業績貢獻在內部都占據了較高的比重。
盡管2018年受到了調控政策的影響,但中國房地產業整體規模出現了進一步增長。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為17.2億平方米,銷售金額為15萬億元,均創新高;土地購置面積同比增速也一直保持著穩步增長,面積增速為14.2%,維持在較高水平。
這樣的整體市場,使得不少房企認為傳統的地產業仍然不可代替。陽光城執行董事長朱榮斌在3月回應時代周報記者提問時就表示,陽光城仍然以住宅為主業。
更關注利潤指標
對利潤指標的關注,成為不少房企業績發布會上的關鍵詞。
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在已經公布具體財務數據的80多家房企中,有超過一半的房企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超過1億元。預告凈利潤變動幅度超過100%的房企高達近30家,這意味著近四成房企凈利潤將翻倍。
在已經披露年報的房企中,碧桂園的毛利和凈利增長均在七成左右,其中毛利達到約1024.8億元,同比增長74.3%,凈利潤約為485.4億元,同比增長68.8%。
中小房企奧園的毛利潤達到96.3億元,同比增長88%,凈利潤29.4億元,同比增長51%。
不過也有一些房企出現了利潤的下滑。比如富力,公司報告稱,2018年的盈利比2017年相對減少了59%。究其原因,來自于2017年收購酒店資產帶來的大額非經常性溢價收購受益,以及2018年此類非經常性損益相對較少。
減速提質
目前來看,不少房企為2019年定下了不算高的銷售目標。“減速提質”的口號,正在被愈發多的房企所追求。
地產巨頭如碧桂園在業績發布會上對于2019年銷售目標只字未提。2018年實現4066億元銷售額的保利地產表明了重回行業前三的決心。
放緩2019年銷售增速,恒大地產把明年的目標定在6000億元,增幅為10%不到。
中型房企旭輝控股2019年的目標則為1900億元,增長率僅25%,相較于前面幾年已經踩下了剎車。首創將2019年的銷售目標從1000億元下調到了800億元。九龍倉同樣也將2019年在內地的銷售目標下調到180億元。
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房企對未來的看空。
以旭輝為例,按照公司執行總裁陳東彪在業績發布會當天對時代周報記者的表示,1900億元是公司為了保證各方面都能健康發展而定下的穩妥目標,旭輝對完成二五戰略的目標非常有信心。按照旭輝方面提供的數據,公司2019年可售貨值就有3500億元。
陽光城集團執行董事長兼總裁朱榮斌的看法提供了另一個視角解釋。在他看來,在當下環境下,公司強調的是跟隨市場進行彈性供貨,以便于進一步捕捉到窗口機會。“在供貨規模做了底線管理的同時,我們也有準備。”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