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賈麗)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的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里,每小時有40000包牛奶從全球最快的灌裝生產線誕生。但真正的革命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每一滴牛奶背后的“數據指紋”。這正是中國制造業AI轉型的新“訣竅”。
作為全球乳業五強、亞洲乳業第一的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伊利”),正在與聯想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想”)通過深度合作,為中國制造業如何構建AI時代新架構提供全新思路。
混合式AI成為構建制造業新架構的最優解?
傳統制造業的AI轉型面臨根本性困境:如何在擁抱先進技術的同時確保數據安全和業務連續性?伊利的前瞻性布局與聯想的技術創新給出了答案——不是在舊系統上疊加AI功能,而是共同構建混合式AI新架構。
伊利在智能制造、供應鏈優化、全域營銷等領域積極擁抱數字化變革,聯想“混合式人工智能優勢集”為這一變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通過雙方深度合作,伊利跳出了傳統制造業“提速增效”的思維局限,轉而重新定義生產關系和業務流程。在聯想技術賦能下,伊利主導構建了覆蓋600多個算法模型的智能體系,實現了從牧場管理到消費者服務的全鏈條架構重塑,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現實樣本。
“AI轉型的本質,不是給傳統加速度,而是給未來新架構。”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中國方案服務業務群總經理戴煒的觀點揭示了當前AI應用的關鍵誤區。許多企業將AI視為傳統流程的“加速器”,而非業務模式的重構器。伊利的實踐證明,真正的AI轉型需要的是架構思維而非工具思維。戴煒介紹:“在千行百業中快速落地的智能體矩陣,是點亮傳統產業未來的數字火種。”
實現新突破
在新架構構建方面,雙方實現了三大突破:首先,聯想協助伊利為員工建立了省力的AI應用,重新定義了“人機協同”的工作模式,不是讓人工作得更快,而是讓人工作得更智能;而小程序管理平臺支持20多個小程序,連接6000萬+消費者,構建了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新商業架構;供應鏈控制塔系統整合了80余項供應指標和140余項廣促品指標,原奶調配單噸運輸成本降低,24小時到廠及時率提升至98%,這不是傳統供應鏈的優化,而是智能供應鏈的全面重構。
伊利集團數字科技中心總經理尚直虎表示:“每一滴牛奶背后都有數智化的力量。”這句話的深層含義是,在AI時代,產品架構本身正在被重新定義——產品的價值不僅來自物理屬性,更來自其承載的數據價值和智能服務能力。
在個性化方面,伊利借助AI應用構建了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新架構。同時,伊利借助AI技術讓生產管控架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數字孿生技術和MES系統的結合應用,讓設備運行、產線狀態、能耗數據等信息實時可見。
在與伊利的合作中,聯想深刻感受到數智伊利的視野與決心。聯想全球數據顯示,目前客戶在組織內部的AI應用量同比增長近40%,部分企業的員工效率和運營效能在AI賦能下提升了31%。這證明了新架構的構建正在從概念走向實踐,從實驗室走向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伊利與聯想的深度合作展現了中國制造業AI轉型的獨特路徑,既要擁抱全球最先進的AI技術,又要確保核心能力的自主可控;既要追求效率提升,又要保持發展的“溫度”;既要實現單一企業的智能化,又要構建協同創新的產業生態。通過架構重塑而非簡單加速,構建生態而非優化工具,這種路徑不僅解決了中國制造業的現實需求,更為全球制造業的AI轉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編輯 張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