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毛藝融)科技創新無國界。面對全球化遭遇的風浪與波折,科創板公司守正創新,堅持開放共贏理念,堅定不移實施“出海”戰略,闊步走向全球市場,集中全球資源要素提高核心競爭力。
2024年,科創板公司境外收入突破4300億元,同比增長6.1%,以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技術與資本并駕齊驅的“出海”模式,漸成科創板公司高質量發展新支點。
境外市場增長動能澎湃
從年報披露情況看,2024年,科創板近八成公司實現境外銷售,境外收入合計4303.61億元,占板塊整體營業收入的三成。境外收入同比2023年增長6.1%,增速超過板塊整體營業收入增速,向境外市場汲取增長動能成效初顯。其中,近四成公司2024年海外收入同比增幅超過其營業收入總體增幅,173家公司境外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54家公司境外收入在10億元以上。
境外收入增長亮眼的背后,既有海外版圖的橫向拓展,也不乏細分市場的縱向滲透。據統計,63家科創板公司產品遠銷50個以上國家或地區,其中25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產品已在100個以上國家或地區實現銷售。北京金山辦公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已服務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WPSOffice全球月度活躍設備數為6.32億,同比增長6.22%。百濟神州有限公司的百澤安®已在45個市場獲批,全球已有超過130萬患者接受了治療。
與此同時,37家公司產品在出貨量、市占率、銷售額等方面位列所在領域全球第一,在細分市場滲透率持續提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各類創新醫療設備累計入駐全球超13,000家醫療及科研機構,影像產品覆蓋美國超過70%的州級行政區,數字化PET/CT在印度新增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新能源方面,拉拉普拉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東南亞市場,其光伏設備海外營收從2023年的2845萬元一舉增長至2024年的72252萬元,實現跨越式增長。
在證監會有關創新政策的鼓勵下,不少科創板公司也積極借助并購重組“借船出海”。自2024年6月“科創板八條”發布以來,科創板上市公司已發起14單跨境收購交易。南微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現金收購西班牙公司CreoMedicalS.L.U.51%股權,以此為跳板深入拓展歐洲市場。蘇州浩辰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收購匈牙利公司CadLine100%股權,該公司3DBIM軟件核心產品已在11個國家服務1.5萬名客戶,有望支持整合海外客戶資源。
重構全球價值鏈“坐標”
與依賴自然資源或廉價勞動力的初級出口模式不同,科創板公司瞄準價值鏈上游,以科技創新“硬實力”,重新定義國際競爭“定價權”和“話語權”。
一方面,科創板公司出口產品具有鮮明的高毛利率特征。據統計,科創板公司境外銷售毛利率中位數達到40.8%,高于板塊整體毛利率水平,立足創新獲取“溢價”的競爭思路得到驗證。
例如,蘇州清越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抓住海外客戶追求PMOLED產品新、奇、特的需求加強產品定制,其境外銷售毛利率比境內銷售毛利率高出近25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專利技術也成為“出海”的重要一環。截至2024年末,累計有10家科創板創新藥企業通過對外授權(license-out)形式將創新藥海外權益授予境外企業。
如四川百利天恒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將一款ADC藥物專利授權給跨國藥企BMS,首付款8億美元已在2024年全額到賬,不僅支持公司在上市第二年扭虧為盈,還刷新了中國ADC新藥“出海”的交易金額紀錄。百奧泰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將BAT2206(烏司奴單抗)注射液在歐盟、英國、瑞士、澳大利亞以及其他部分歐洲國家市場商業化權益有償許可給吉瑞醫藥,首付款及里程碑款總金額最高至1.10億美元。
在產品競爭力、技術話語權“底氣”的加持下,不少科創板公司正在從“標準跟隨者”升級“標準制定者”。截至2024年末,已有58家科創板公司牽頭或參與制定所在領域的國際標準,在行業內部的話語權與日俱增。如盾構機龍頭公司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新增主導或聯合主導國際標準2項,累計注冊國際標準工作組專家5名,公司當年海外新簽合同或中標額達30.68億元,同比增長48.94%。中信科移動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3GPP組織參與5G-A國際標準制定200余項,目前正在全面參與全球6G標準化組織的各項工作,有望在下一代通信競爭中贏得主動權。
共建開放共贏新格局
近年來,從輸出產品、服務,再到提供資本、技術賦能,科創板公司“出海”之旅在實現生產服務本地化落子的同時,也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發展機遇。
截至2024年末,110家科創板公司在37個國家或地區建設產能。如寧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韓國工廠支撐公司三元材料出貨量連續四年領跑全球,更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國際市場搶占市場份額。深圳傳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全球TOP4手機廠商,在埃塞俄比亞、印度、孟加拉國等地設立工廠,雇傭外籍員工8933人,占公司員工總數近半數,在海外市場貢獻多個就業機會。
此外,超過50家科創板公司在海外成立研發基地或實驗室,深度推進全球科技協作。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推出流程工業首款AI時序大模型TPT基礎上,還在新加坡、日本、歐洲等地積極布局核心的軟硬件+AI技術研發中心,以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其在相關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
多家科創板公司積極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在印尼的“燈塔工廠”建成投產,向當地推廣復制我國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的先進經驗。中國鐵路通信信號股份有限公司推動匈塞鐵路諾蘇段收官,標志著匈塞鐵路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助力塞爾維亞打造地區交通和物流樞紐。青島海爾生物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為尼日利亞衛生部下屬的NPHCDA(全國疫苗中轉站)打造全球首個太陽能直驅冷庫,有效解決了當地疫苗存儲安全隱患,顯著提升該國公共衛生保障能力。愛博諾德(北京)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醫療隊協同合作,利用眼科醫療器材幫助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多個國家的眼科患者重獲清晰視界。
業內人士認為,科創板公司“出海”微觀實踐表明,全球化是勢之所趨、勢不可擋。長期來看,隨著技術創新的不斷突破,預計將有更多科創板公司登上國際舞臺,與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創造經濟繁榮、共享科技創新成果,在新一輪技術變革與產業發展中逐浪前行。
(編輯 何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