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鄔霽霞
5月19日晚間,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慈星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事項,因有關事項尚存不確定性,為了維護投資者利益,避免對公司證券交易造成重大影響,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的相關規定,經公司申請,公司證券自2025年5月20日開市時起開始停牌。
公告顯示,本次交易的標的公司為沈陽順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陽順義”)。沈陽順義成立于2012年6月,注冊資本6000萬元,經營范圍涵蓋軟件開發銷售、儀器儀表制造銷售修理、計算機及辦公設備維修、電子專用設備制造、集成電路設計制造銷售、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制造等近90個項目,這些經營范圍與慈星股份的主營業務相去甚遠。
慈星股份成立于2003年,2012年在創業板上市,主要從事針織機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主要產品為智能針織機械設備。在4月25日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上,慈星股份財務總監鄒錦洲曾表示,在穩固針織設備主業的基礎上,公司正在動態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為公司注入新動能。
頻頻跨界并購
近年來,面對紡織機械行業周期性波動和技術迭代壓力,慈星股份頻繁在跨界重組的道路上發力,試圖尋找新的增長曲線。
2016年,慈星股份首次嘗試跨界破局,分別斥資6億元、4億元收購杭州優投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多義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各100%股權,試圖切入互聯網領域。但這次跨界最終以商譽減值告終,公司計提了幾億元的商譽減值準備,導致公司2019年、2020年業績出現虧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虧損8.74億元、5.27億元。
即便有過失敗的經歷,慈星股份跨界的腳步并未停止。2021年,公司在半導體賽道連續落子。當年2月,公司以1.401億元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摘牌,收購北方廣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方廣微”)35%股權,并承接其7082萬元債權。北方廣微的主營業務為紅外MEMS芯片、探測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一家專業的紅外探測器生產制造商。收購僅一年后,因管理整合遇阻,慈星股份將北方廣微股權及債權以1.48億元轉售給公司控股股東寧波裕人智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2021年12月,基于對武漢敏聲新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敏聲”)所擁有的微機電系統技術及其發展前景的良好預期,慈星股份通過2億元自有資金認購武漢敏聲12.50%的股權,借此進入射頻濾波器和MEMS行業。
時間來到2025年,慈星股份1月14日晚披露公告稱,擬籌劃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武漢敏聲控股權并募集配套資金事項。然而,2月6日晚,公司卻發布公告稱決定終止此次收購事項,原因是部分條款未達成一致意見。
僅隔三個月,5月19日晚間,公司又宣布籌劃收購沈陽順義并停牌。慈星股份這種短短數月內快速切換收購目標的行為,引發市場對其戰略規劃穩定性的質疑。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頻繁變更收購對象不僅反映出公司長期發展方向尚不明確,還可能導致資源分散,難以在特定領域構建核心競爭力。
跨界并購的機遇與挑戰
事實上,慈星股份頻繁跨界并購的背后,是其主業增長遭遇瓶頸、急需尋找新利潤增長點的現實壓力。盡管2024年公司整體業績呈增長態勢,但紡織機械行業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據了解,慈星股份所處的針織機械領域正面臨市場競爭激烈、增長放緩的局面,國內企業數量增多導致產能過剩問題凸顯,行業利潤率持續下滑,疊加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波動等因素,企業經營壓力顯著。
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傳統制造業面臨市場飽和、利潤壓縮等共性困境,企業通過跨界并購切入新興領域尋求增長,折射出多元化發展與轉型升級的內在訴求。企業期望通過并購整合快速獲取新技術、新市場,突破傳統業務瓶頸,以適應經濟結構調整與消費升級的時代趨勢。
支培元分析稱,與穩健發展主業的企業相比,跨界并購為慈星股份帶來了拓展業務邊界的機會,有可能進入高增長、高利潤的新興領域,實現多元化發展,降低對單一針織機械業務的依賴,分散經營風險。通過并購,還能快速獲取新技術、新人才和新市場渠道,加速企業轉型升級。
袁帥則進一步強調跨界并購的潛在風險。他認為,企業長期發展需要對目標行業有深入研究和充分規劃,否則易陷入盲目擴張。以此次收購的沈陽順義為例,其業務與慈星股份主業差異顯著,整合過程中需跨越文化融合、業務協同、技術整合等多重障礙,若處理不當,不僅難以實現協同效應,還可能對現有經營產生負面影響。
慈星股份的轉型之路能否突破瓶頸迎來轉機?《證券日報》記者將持續關注其后續整合效果與戰略落地情況。
(編輯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