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沛原 通訊員 黃輝 黃圣鳳
作為扎根鄉村的金融主力軍,廣西田東農商銀行以特色金融服務賦能鄉村振興。截至今年5月末,田東農商銀行表內資產總額115.29億元,各項存款余額102.80億元,各項貸款余額79.62億元。
田東農商銀行祥周支行是田東農商銀行重點打造的“鄉村振興特色支行”和“紅石榴網點”。
在田東農商銀行黨委指導下,祥周支行通過設立金融服務專窗、提供特色信貸產品、推動特色產業融合等一系列特色服務功能,持續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動能。
多維下沉強根基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田東農商銀行實現轄內172個行政村整村授信全覆蓋,其中覆蓋農戶55322戶,累計授信44.33億元,用信余額25.15億元。近年來,田東農商銀行各基層黨支部與田東縣各行政村黨支部緊密合作,深入推進“萬名農信黨員進萬村”及“整村授信、戶戶有信”工程。
田東農商銀行選派精銳骨干到田東縣祥周鎮民安村、聯合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依托“黨建+金融”融合方式,探索“村銀共建”模式,充分發揮金融專員服務職能,及時獲悉農戶情況,掌握農戶需求,為農戶提供優質金融服務,推動整村授信從“全覆蓋”向“高質量”升級,推進“村銀”協同發展。
據田東農商銀行祥周支行副行長王璽介紹,祥周支行積極組織金融服務隊深入轄內各村屯,為村民詳細普及金融知識、解讀惠民政策、提供金融服務,與村“兩委”聯合舉辦“金融知識下鄉”“金融大講堂”“金融夜校”等活動。
“田東農商銀行升級打造的聯合村鄉村振興普惠金融綜合服務站,集基礎服務、金融服務、信息服務于一體,整合黨建、金融、政務等各類內容,自2023年5月份揭牌以來,不斷優化服務體驗,為聯合村村民提供多樣化金融服務。”田東農商銀行祥周支行行長黃善強表示,“在田東農商銀行指導下,祥周支行對聯合村400戶村民實行智慧門牌全覆蓋,方便村民掃碼了解各項金融知識,做到整村授信100%。”
創新場景優生態
田東農商銀行深耕“三農”主責主業,將支持農業產業發展作為重點工作之一。立足當地特色產業稟賦,創新推出“香芒貸”等專屬信貸產品。截至今年5月末,該行累計發放涉農貸款35.82億元,其中發放“香芒貸”余額2.72億元。此外,該行還積極助力當地群眾創業增收,發放國家創業擔保貸款296戶、金額6176.58萬元。
“在田東農商銀行支持下,針對不同客戶群體多元化融資需求,根據當地發展情況,祥周支行大力推廣‘易農經營貸’‘易農消費貸’等特色信貸產品,同時創新營銷方式、拓寬獲客渠道,推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貸款模式。”黃善強介紹。
為推動產業融合、延長富民產業鏈,田東農商銀行創新推出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專為信用戶發放小額信用貸款,滿足農戶日常生產經營支出,同時聚焦農產品上下游商家,助力產業振興示范體系連片成鏈。截至今年5月末,該行發放小額信用貸款13776戶,累計用信金額8.23億元。
滴灌精準破瓶頸
在田東縣祥周鎮的田間地頭、養殖基地和村集體經濟產業園里,田東農商銀行描繪的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生動畫卷徐徐展開。

田東農商銀行祥周支行金融專員深入祥周鎮侖圩村蔬菜基地了解金融需求 田東農商銀行供圖
在侖圩村,村民黃小妹的386畝蔬菜基地翻涌綠浪。田東農商銀行祥周支行提供的50萬元信貸支持及時破解了黃小妹的融資瓶頸,解決了其季節性資金短缺的困難,推動菜心、上海青等高需求品種規?;N植,推進產銷一體化升級。該基地年畝產蔬菜達百萬公斤,預計年創收120萬元,成為金融助力蔬菜產業致富的典范。
在九合村,鄧麗麗的現代化養殖基地沐浴在精準灌溉的金融活水里。田東農商銀行祥周支行以階梯式長期信貸投放模式,為其12年創業歷程持續賦能,從8萬元到220萬元的信貸資金跨越,推動鄧麗麗從個體養殖戶升級為區域性特色養殖業標桿,養殖基地實現肉牛存欄100頭、生豬年出欄4600頭的規模。
在聯福村,田東縣祥周鎮聯福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在田東農商銀行祥周支行30萬元貸款的幫助下,融入祥周鎮2.3萬畝甘蔗產業版圖,通過種植甘蔗及經營甘蔗運輸的中轉站,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0萬元,帶動村民就業,激活強村富民的“動力源”。
從整村授信全覆蓋的“硬指標”,到祥周支行“紅石榴網點”促民族團結的“軟聯結”;從創新特色信貸產品,到瞄準產業鏈上下游;從黃小妹蔬菜基地畝產百萬公斤的蔬菜大豐收,到鄧麗麗特色養殖業的穩步發展壯大,再到聯福村甘蔗中轉站的增收成果,一條“黨建搭臺、金融賦能、產業結果”的振興路徑清晰可見。
“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讓金融服務成為‘新農具’、信貸員成為新農友,這就是新時代農村金融的‘田東答案’。”田東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吳德廣表示,下一步,田東農商銀行將以祥周支行“紅石榴網點”為標桿,深化“黨建+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持續推動金融向農業產業鏈前端延伸,實現“產業鏈延伸到哪里,金融服務就跟進到哪里”的發展格局。同時,將加強與地方政府、農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的合作,以金融活水精準滴灌農業產業“毛細血管”,讓“新農具”撬動增收新動能,讓“新農友”激活鄉村發展新勢能,譜寫共同富裕的田東新篇章。
(編輯 汪世軍 才山丹)